眠云卧月隐流光,桃李自研春未央

三年级 应用文 1078字
2023-07-20 10:55:46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诗人赵蕃曾在《雨后赠斯远》中表达出其寻春、探春之切。回望古今,春总是文人们最津津乐道的美好情怀。只要春的气息临近了,便得一洗往前的昏睡,在精神旷野里上一堂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或许,春眠才是放牧心灵的精神仪式。

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难道春眠不就是顺从春日的困倦而产生的睡意吗,这能有什么用呢?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因外界影响而进行的休息只能称为春困。春眠更应是心灵的一场主动修葺,是我们面对美好事物的时候,重新定义自我与外物关系的边界。

春眠让我们聆听自然的吟唱。《夜观流星》中林清玄提出过他的担忧——担心都市儿童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他的担心其实并非不无道理,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冲击下,在对时季的敏感、光阴的怜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以及能力上,我们皆比先辈逊色得太多,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我们与自然间,似乎早就不止是隔了层边界,而是隔了条深远的鸿沟。由此,更需要我们在春眠中重新拉近与自然的距离,倾听自然的呢喃。

春眠让我们拾起生命的情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提起春,我们便只是沉浸在“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景韵;叹惋于“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乡思;感慨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浪漫。我们在诗篇散文剥茧抽丝出春的痕迹,将自我的边界囿于他人的描写中。当春的记忆被“好词好句”替换,所谓的情怀也只是僵化的堆砌。而在春眠中拓展自我的边界,真正的生命的情怀才能触手可及。

春眠让我们勾勒未来的图景。乌托邦美好的设想仍是空中楼阁般的飘渺;太平天国的平均社会在战火纷飞中沦陷;超级大国的畅想最终在混乱中崩解……凡此种种,历史上屡见不鲜。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后世的清醒不等于当代的迷狂,现世的明智只是享用了时间的利息。古往今来,我们总是将自我与未来蓝图的边界定义得过于模糊,刚取得一点成绩便自以为掌握了发展的真理,最终也只能让未来驰于空想、鹜于虚声。所以,在春眠中思量前进的方向与步伐,才是平稳地抵达我们的理想圣地的有效途径。

当然,春眠并不是意味着一味地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或是放松自我。春眠的真正目的,在于让自我更好地把握外界的美好。因此,找寻自我、崇尚自我、发现自我以及观察美好、享受美好、珍惜美好才是春眠必须一以贯之的根本准则。

苏轼有词云:“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更确切地说,春眠应当是“超然于枷锁之外”。面对美好的事物,不要急躁,去重新定义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边界,给精神旷野的自己来一场春眠,让心灵得以放牧,让春日得以长驻。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影花影上栏杆。”依我看来,莫嗟春眠空无用,但使芳菲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