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题记
埙,乃乐之中庸,器之君子也。
机缘巧合,我得到了一件乐器——埙:褐色,是泥土温润的颜色;圆润,是极质朴简单的形状;纹饰为陌上的花,已在中华大地绽放数千年。它独特而别致,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悄然拨动了我的心弦。母亲笑我:“学埙可比看埙难。你要坚持得下来。”
初学埙
吹埙,需要气息和手指的配合。十个音孔,常常让我顾此失彼。手指慌乱地跳动,机械而僵硬。气息的持续输出,让我缓不过气来,尤其是吹“xi”音时,要将所有手指打开,用超长的气息引发埙的共鸣。我常常是憋红了脸猛地吹去,回应我的却只有从音孔泄出的无力的风声。
好像一身陷进泥沼之中,夹着汗与泪从泥沼里奋力挣脱,却发现自己又陷进了下一个泥沼之中。
我还是不甘。对埙的热爱已深深扎根。
墙角的青荇开了花,芬芳取代阴暗和潮湿,盛开在夏天的斑驳里。“坚持住!”我为自己打气。远古的人们在生存尚艰难时,就用陶土捏成这么一件简朴而又不失纯真的小小乐器,吹出心中的欢喜悲愁。那是怎样的悲观和坚忍?我于是被震撼,仿佛听见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埙声响起。
我将它捧到嘴边,轻吹感受气流在埙中流动,盘旋。我慢慢调整埙的角度,小心翼翼地改变气息的长短、轻重。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嘴唇被磨的生疼,脸颊酸疼,指尖和疲惫的大脑也不断发出抗议。我调整好呼吸,继续吹奏,全然不顾身体的疲惫、飞奔的时间和渐沉的暮色……
精感石没雨,岂云惮险艰。经过我与埙的一次次磨合,我的气流终于凝结成低沉但清晰的一声。这一声,给了我莫大的信心。乘胜追击,继续练习。一个音节接着一个音节,一遍遍尝试,一点点突破。历经重重险阻,我与它终于从陌生走向熟悉,进而成为知己。终于,我流畅的吹出了《我和我的祖国》。远处的云雾轻拂过黛山,橘黄的日落点缀其间,有风经过停在窗边。落霞织锦,流动在喧嚷的人间。
在与埙的磨合中,我触碰到远古的脉搏,感受到了不屈的信念,更体悟到了坚忍之美。对我而言,那份热爱的保质期是永远。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有条理性,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