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并不缺乏诗意,缺乏的是发现诗意的眼睛。
每⼀个季节都是美好的,春天的“微⾬众卉新,⼀雷惊蛰始”,夏天的“⼩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秋天的“荷尽已⽆擎⾬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天的“⽊末芙蓉花,⼭中发红萼”,⽆⼀不体现了⼤⾃然的美。其中的诗意,我们似乎都曾经体味过。
⼤⾃然给我们展⽰了许多风景,但我们却甚少发现其中的诗意,更不能如古⼈出⼝成诗。“诗意”,只有活在具体境遇⾥⾯的⼈,有所感悟,并达到美的情思境界,才能体味出来。
“江⼭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任何时代都会出伟⼤的诗⼈。李⽩、杜甫、⽩居易等⼈的诗句传颂千古,他们发现的诗意,令我们千年之后的后⽣⼩⼦们都深受感染。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做诗也会吟”,只要突破了那层神秘的膜,练出⼀双诗眼,就会发现其实诗意随处都有,作诗吟唱也是触⼿可及,并⾮登天之难事。伟⼤诗⼈的诗都取材于⾝边,有什么奇怪呢?那些格律、平仄,也都是从黎民百姓哼唱的⼩曲演变⽽来的,⾮常⾃然。我们在⾝边发现了诗意,也许也会变成想象中拥有⾼雅艺术的诗⼈呢。
于是,⼜想到了苏轼,他那豪放派诗词告诉我们,寻觅诗意,创作诗词,⼏乎都与⽣活密切相关,都是丰富经历和深厚感触迸出的⽕花。
我们周围的景⾊,被古⼈的⼀⾸⾸诗、⼀阙阙词描绘出了不同的精神境界,被赋予了伟⼤的品质。与其说是诗⼈的⼀种涵养,倒不如说是诗⼈的⼀种独特的视⾓,使⼀事⼀物具有了诗意。当我们在语⽂⽼师的启迪下,赞叹⼀⾸诗的⼿法之巧、功⼒之深时,却忽略了只要我们细⼼观察、仔细体会、换⼀种视⾓,我们也能够感觉出同样的或别样的情感,发现诗意就在我们的⾝边;如果抓住这束灵感⽕花,构思挥毫,诗作就出来了。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知国⾊寒。”只有充分理解了⾃⼰的⼈⽣经历,所作所为,所感所悟,才写得出这样脍炙⼈⼝的诗句。
诗意,从⽣活中来,从⾝边取材,从美去感受。让我们睁⼤眼睛,不断地去发现诗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