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后的几天,镇上便盈满米粿的香气,放眼望去,哪家不在厨房里搬着大锅大盆做米粿,连孩子们也在庭院里帮忙洗要用的材料。走到街上,只听叫卖米粿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米粿已经成了“必需品”,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吃来粿了没呀”。
最爱的是奶奶做的米粿,只记得做米粿的时候一到,奶奶便清晨从床上爬起赶着去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再大包小包,大桶小桶地步覆蹒跚地走回来赶着做。做好的米粿往往似月牙形,但洁白得如雪,胖得可爱,大约一个巴掌的大小,皮却不到五毫米的厚,隐约可见皮里满是馅料,要做到这样可不容易,光是压面皮就是一道技术难题。
这粿皮不是面粉揉成的,而是一桶的米浆熬制而成。那如白色瀑布般的米浆倒进锅里,“刺啦”一声,然后如有鱼儿在里面似的咕噜咕噜吐出泡泡。随着锅铲的搅动,米浆越来越黏稠,不住地抓紧锅铲,这时是最费力的时候,奶奶早已脸上布满细汗,可若是停下来,米浆便会糊掉,所以只能不停地翻转、按压,最终形成一个大团,把大团放进盆里,还要再上手揉搓,在米团的腾腾热气中,它变得细腻白如玉,如满月之圆。
做粿皮时,就有难度了。揉匀米团搓成长条,揪为剂子,揉成圆团。圆团往木盖下一放,对准中间一压,压得不能太用力,否则粿皮太薄包不起馅,压得也不能太轻,否则粿皮太厚影响口感,但如是要压得适中,却要不断地练。压出来的粿皮圆润光滑,勺了一勺馅料往里一堆,馅料极为普通,只是萝卜丝配肉太过单调,所以往往再配上鲜红的辣椒沫,味道马上就好了不止一倍。接着把粿皮合起,像捏饺子一样沿边缘半圈捏紧,这样放锅上蒸一会便做成了。
在寒冬,做上一蒸笼的米粿,一家人聚在桌旁,拿了一个米粿握在手中,温暖了手,温暖了被冻红的脸颊,也温暖了人们的心。谁都顾不上说话,只细细品尝着,辣味渐渐涌上舌尖,驱走了身体的寒冷,额上已爬满细汗。恍惚中,冬日好似悄然已离去,冰雪消融,春日随风而至,漫步稻田,身体盈满稻香,一时沉醉其中。一个小小的米粿,载着的是浓浓的乡情民俗。
如今在城市里,偶尔吃到奶奶寄来的米粿,捧着它,好像看到了整个小镇…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作者依照了合理的顺序对事物做了描写和介绍。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情感,这也让文章的感情和立意都得到了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