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亦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如金石甚妙的“三本大书论”让我们懂得,人的一生要读书架上的“有字之书”,读天地之间的“无字之书”,还要读人世间最有灵性的“心灵之书”。正所谓“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我们唯有在读书中感悟,在实践中运用,在感悟中升华,才算是读透了人生这本书。
现今的人类能够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祖先发明的文字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文字,仅仅通过口口相传,很难想象今天的人类文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字之书,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智慧结晶,是人类用知识砌成的思想大厦的阶梯。爱迪生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好书可百代吟哦传颂,实为瑰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高雅,使人明智。我们观书中人之追求,悟人生哲理。书犹如明灯般照亮人生前行的路。史册行列间,我羡三国风流人物孙策,以孤童子东渡,四年多战无不胜,斗转千里,豪杰归附,用智勇平定江东,何等高视阔步、英风激昂!读《三国演义》,观孙郎之动人,不禁酣畅淋漓,豪情顿生。倘若目不识丁、你就如跌落进只能看到头顶那一片天空的深井里,而你饱读“有字之书”,满腹经纶,它就为你提供了一双翅膀,让你飞出井底的荒芜。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人的一生在读“有字之书”的同时,也应该读一本“无字之书”——社会的经验之谈。比如为人处世时应以信誉为先,有道是人无信不立,古有吕元膺辞退棋友,晋文公退避三舍,传为千古佳话;而相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一笑,最后落了个身死国覆的下场,为后人耻笑,岂不悲哉!当你立足于社会,经历过的人和事会为你提供宝贵的社会经验,使你意识到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正如杨绛先生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人无完人,人的品德、性格一生下来就各有缺陷。然而宝贵的社会经验能促使你一步步走向成长,一点点产生改变。社会的经验之谈还有很多,其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由此可见,读懂这本“无字之书”尤为重要。
每个人该读的还有“心灵之书”。“心灵之书”因人而异,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仅适合你自己阅读。虽然有少部分的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但希望更多的人是为了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反省自己。所谓“心灵之书”,就是在书里起伏,掩耳不听那尘世喧嚣,塑造人的精神思想,形成升华心灵的高尚品德。有诗云:“去如屈子悲长放,归似虞翻气不除。”此来称赞屈原与虞翻虽遭贬谪,但傲骨品德犹存。当今社会,坚守内心最后的那份高贵和尊严显得格外珍贵,不管在何种境地,我们都要有魂至心灵的气节与高尚品格。纵使处境再艰难,也不使我们的心蒙尘。
想要除去田里的荒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想要除去心灵的荒芜,读书是对心灵最好的洗礼,对人格最好的净化。唯有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在阅读中感悟道理,在实践中成长,在社会中拥有升华心灵的高尚品德,才能让你明白人生的意义。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