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扔掉上学期的作业和成绩单,腾出空间给下学期的;小了的旧衣服叠放在一个角落,与去年的自己说再见;我小时候还有捡破烂的奇怪兴趣,现在就会把自己曾在各种地方捡来的小东西清走;诸如此类。
对自己曾经使用过、钟爱过的事物,作出“断舍离”的决定,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的“断舍离”。苏轼有过“断舍离”。他与堂妹相恋,然而最后他选择放弃追求堂妹。为了堂妹的终身幸福以及自己家人的感受考虑,他娶了贤惠的苏夫人。
他一直都很爱那位史书上没有名字记载的堂妹,几度赋诗——“羞归应为负花期,已见成阴结子时”,“金缕犹歌空折枝”。都说“花开堪折直须折”,但他却待到“无花空折枝”。自己断却那一份追求;喜欢的那人,“成阴结子”,也过着自己的生活——两人就像两条平行线般,永不相交。
苏轼的“断舍离”之道,是从客观处境出发,考虑更长远的未来,最后找到了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一段感情,可以深埋心底,终究不能留恋镜花水月,“不思量,自难忘”。
李白有过“断舍离”。他年少辞亲远游,一直到42岁才成为翰林学士。年已不惑,这官位于他是多么宝贵啊。然而,两年后他便自行辞官。走出长安城,尽管面对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尽管“拔剑四顾心茫然”,但他最终还是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断舍离”之道,自在本心。快乐与否便是值得与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试想,一件东西,一段回忆,如果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愉快或纪念可言,你还应该留着它吗?
林则徐也有过“断舍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那个明哲保身才能全身而退的时代,他舍弃了那份安逸稳定,而选择了为国家奔走。跟家人告别,走马上任,对鸦片宣战,虎门销烟,向安逸诀别。林则徐的“断舍离”之道,最具家国情怀。他是国家的官员,更想要拯救国家于危亡,为的是深明大义,为的是国家命运。在“断舍离”时,脚下站立的土地,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依傍。
“断舍离”的本意,即为舍弃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接下来才能清爽地过日子,面对未来的生活。舍弃与留下,带给人的顾虑太多。但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清清爽爽的生活。诗词里有智慧,历史上有借鉴。最后我们“断”的终归是自己的“舍离”。
沉沉浮浮的记忆里,有太多的美好,它们都被我们珍藏在心底。
“断舍离”,腾出的位置是留给未来的希望。从容面对,鼓起勇气,拥抱希望,我们终将出发,去更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