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寓琴作无弦曲,指抚琴觅弦外音

三年级 议论文 1231字
2023-08-07 11:17:23

陶潜抚无弦之琴,对曰友人疑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虚按琴板而意志自得,去除弦音却大道弘扬,是故琴声律优美不在乎翩若惊鸿般虚张声势,而在乎鼓琴者寓心于琴的份量和能力。人生如琴,琴如人生。我们应以心入琴、以手述琴、以思择琴,达到“大音希声”所喻之境界,谱写人生乐章。

琴中赋情幽兰序,此时无声胜有声。陶潜所弹之曲虽是无弦而成,但其心中有琴之恣致使了琴声动听,鼓琴者最聆鼓琴音。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寓情入琴的同时寓情于景,适合的环境自能够诞生值得欣赏的乐音,我们需要的是借助其音符弹出自我。且看改革开放的施行顺应了新时代的进步,以新步伐迈向世界;且看三星堆文创的出现顺应了新青年的思想,以年轻人发扬文化。反观“大跃进”时期的急于求成,过度人为干预且违背经济规律才造成发展的困境。正如白居易诗写:“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不必拘束手中所奏,风过弦声自会落下,顺应自然的琴技必不可少,在自然规律的辅佐下倾听、创造,琴技高超者更能在其中领悟经验。一如鲲鹏凭以六月之息展翅高飞,凌云壮志的我们也要懂得利用环境带来的客观优势,用心去弹奏好人生的“高山流水”。

转轴拨弦三两声,手抚琴奏曲上情。所谓“自有声”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弹抚,而是要熟悉琴技后再拨弄弦音。若说顺应时势是个人琴技之一,那么以手抚琴的实践便是实施琴技的要点。爱迪生为何可以在前人基础上改良灯泡?是因为其反复实践;邓稼先为何可以在时代挑战做“两弹一星”?是因为其勇于实践;陈英华为何可以在冷板凳端坐绣出星空?是因为其创新实践。他们如若只是幻想,不付诸实践,便不会有如今的成就。正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琴只有风声并不能切实发声,心底的乐谱只有真正弹奏出才拥有灵魂。手和琴本不能发声,二者结合起来才可汇作浩浩汤汤之势。换言之,顺势和实践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自我顺应事物规律能平步青云,事物依靠自我努力能事半功倍,“物我合一”正是我们每个鼓琴者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轻拢慢捻抹复挑,十指协驱并成调。“物我合一”的背后更是在要求我们把握其间关系,协调大局。若不见大局,怎会有俞敏洪进军教育事业的发达?若不见大局,怎会有长征之时我党遵义会议的生死攸关?若不见大局,怎会有“文革”后我党之拨乱反正的转折点?展望时代未来,古今之视野必不可少,大局观念应铭刻心中。当然,大局观念并不只在于事物间,鼓琴者也要自我协调。正如毛泽东曾以弹琴喻事,指出:“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此配合之理,于个人,即自身时间的安排,协调;于集体,即共同工作的分配,沟通;于国家,即发展目标的改变,努力;于世界,即命运共同的方向,大纲。大局观谓之琴道也,布白之行,放眼全局而后奏好每一个音符,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以心入琴而悦纳自然之声,以手述琴而创作人生乐章,以思择琴而拥有大局之观。如此便通“一弦清一心”之理,足矣寻觅弦外之音,齐奏我们的未来之曲。心寓琴作无弦曲,指抚琴觅弦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