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再传递
——题记
近些年来,“传承”这个词愈发频繁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出现。《辞海》中解释:“传”即为传递,“承”有继承之意,如此一来,“传承”便成为了一个托付着五千年文明的最关键的时代符号,是现代回望古代的行为的总纲,是中华儿女对祖先意志的延续。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的确,传承不仅是民族担当,更是个人责任。传承的基因,早已深深的融入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今年的央视网络春晚中,就上演了这么一副传承的图画:传统诗词与流行音乐,古典戏曲和现代改编,在同一个舞台上演。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木兰诗》与琴瑟笛鼓交替和鸣,木兰替父从军,翻山越岭,“万里赴戎机”的景象仿佛再现到眼前。鼓声急促,箫音高昂之际,一段本不属于它的旋律便脱颖而出,只听见“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正是《神女劈观》在春晚再次“亮相”,这不仅是央视对于“璃月”文化的肯定,更是对自我底蕴的自信:传统文化,必将再次夺目!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李时珍,一代中医药学的先行者,尝百草,历千途,写下了《本草纲目》。而数百年之后,美丽的新中国正被疟疾肆虐之时,这本书被屠呦呦接续,其中对青蒿可治疟疾的寥寥数语,却成为了解开困境的一把钥匙。国医不拘古方,亦不泥古方。屠呦呦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个政治上、经济上的难题,终于在1972年提取出了青蒿素单体,又在1992研制出了“升级版”的双氢青蒿素,破开了这个困扰着人类的传染病难题,为医疗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转折的希望。
余音业已散去,澎湃尚未停止。文化和符号在一代代中华儿女中,口口相传,手手相递。时代的新力量,终会给旧书页写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