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合璧,让文化之水长碧

三年级 议论文 1075字
2023-07-16 09:18:27

雅俗之争这一命题亘古长存。自古,或有以雅自矜者,或有以俗自持者,而在各色文化如满地芦芽般蓬勃发展的今日,又该如何协调雅和俗的关系?笔者浅见,雅俗可以互相转化平衡,雅不避俗,俗中见雅,雅俗合璧,方可让文化之水长碧。

为何许多所谓的“雅”文化难以被大众接受?笔者以为有二。其一,创作者为了“雅”的手段刻意搜肠刮肚,斧凿人为,让艺术失去了“天然去雕饰”的真情之美;其二,从唐宋至今,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更从思想上滋养着崇尚朴素和“俗趣”的大众文化审美,让“下里巴人”成为文化潮流。然而寻本溯源,艺术抑或文化,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皆是对真情实感予以表达,而雅和俗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不会对文化的精神内核予以更改。雅俗合璧,因本源合流而具有合理性。

雅不避俗,文化方得大众接受,流芳千古。今日之文化百花齐放,正因融合了点点“俗”味。且看“烟花巷口”的柳三变,执笔写时人鄙弃的脂粉金钗,儿女情长,却真正打开了宋词创作的窗口;且看被传唱百世的《诗三百》,《风》中道尽田间地头的声声吆喝,蒹葭水面上的句句思念,却成为后世浪漫主义的源头;且看出生茶肆酒家的评书,口口相传于布衣之间,却评得生动,扮得传神,为大众喜闻乐见。又如宫廷内的祭祀礼乐失传,民谣小曲反经久不辍;“射覆”的原貌已不可考,行令划拳之声反清晰可闻。足可见并非只有“大雅之堂”上华彩的艺术形式才可流传,相反,不避俗的文化因内容丰富,形式易懂而走入大众,走过历史。

俗中见雅,文化方得生生不息,我们方可于点滴中见美。林清玄曾言:“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对水晶一样自然清澈的眼睛。”于“俗世”中发现“小雅”,灵魂便诗意栖居,文化便更加丰富。夏荷冬雪,石滚碾姜,这是李子柒日常生活中的画卷,却谱写出雅致的田园诗集;果心腐烂的菠萝切开后犹如小小向日葵,消毒泳池里的泡沫如飞絮和云彩,这是青年摄影师相机里的点滴,却记录下现代人的诗意之美。真正的“高级审美”,不是网络上为摆拍而刻意放置的花影清茶,竹简诗书,亦不是满嘴零碎的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而是从烧烤青烟处也能品到人间烟火,从琐碎繁杂中亦能读出文化的温情。“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文化之美如是被有心人从俗世中挖掘,生生不息。

揆诸当下,今日文化传承,更应做到雅俗合璧。俗,不是一味恶搞和低级趣味,雅,也非空有金玉之壳。现有一些古风歌曲,歌词拼凑生僻词句以达“雅”,却为形式佶屈聱牙,失去内容表达;网红主播打着“接地气”的名义粗俗浅薄地漫谈文化。我们应将真正“雅”的内容,用适当“俗”的方式传播。如此,方可让文化长碧。

雅俗合璧,让文化在变迁的山河岁月中唱一曲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