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星稀。
坐在窗前,寒风凛冽,吹起枝头摇摇欲坠的树叶,想起昔日傲然盛放的自己,如今正像这满地落叶,只剩一地的萧瑟。
天很黑,使我能够在窗玻璃上清晰地看到那个迷茫的自己:现在的我,为了日渐加重的学业,放弃了所有兴趣爱好,从那个因为一技之长被人人称颂“别人家的孩子”的“天才”儿童“沦落”到只会读书、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
我放弃了这么多,得到了什么呢?明明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明明已经在题海中奋战无数个日夜,可我收获到了什么呢?我试着用努力填补我内心的空虚,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对次次失意,我像是被困在沙漠里,苦苦寻找着甘霖,渴望着在迷茫中得到驱散黑暗的曙光。
我们究竟是否清楚我们正在追求什么?是梦想,是希望,或是光明?在学习这条漫漫求索之路上,我们获得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呢?
我又朝窗外望去。恍惚间,一束光照进窗内,我便从这枯燥的生活中脱身一刻。
......
我和他好像有一面之缘,在书本,在田园,在人间。
晨光熹微,晨露沾衣,弯弯绕绕的田间小道,一个捧着一把菊花的老者从我身旁走去——这是一个熟悉但又未曾谋面的身影。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老者一边笑着诵诗,一边向一个小屋走去。
这声音在我心头反复回响,我方从这诗句中认出他来。惊喜的我忙叫住他:“老先生,劳驾问问这桃花源在何处啊?”
他停下了,凝视了我很久,笑了。
“孩子,心远地自偏。”
他简短的几行诗似几块大石,铿锵有力地在我的心底发出震动。我凝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仿佛看尽了他的一生。他在官场沉浮,终在不惑之年投入田园的怀抱。他放弃了官场的名与利,得到了心中的那一份恬静与淡泊。
对于回归田园的陶老来说,如果“悠然见南山”是田园之得,那么“带月荷锄归”便是田园之失。计较的人难免患得患失。而他在诗中却言“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字里行间所悟,他唯追求的是回归自然的那份自在,超越世俗。得失较然,唯心所愿。
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必须做出取舍。陶诗也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的内心,正如木心所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我试着寻找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份桃源幸福——静下心来,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开始发现自己最近遇到的问题,总结“失”的原因,以乐观代替焦虑;以微笑代替泪水;以自信代替悲伤。整理好心情,准备好奔赴“得”的旅程。
我终于找到答案。
在“失”的土壤里找到“得”的养分,从此幼苗便开始茁壮成长。无形中,短暂的“失”为我长远的“得”奠定了基础。这一次,我选择放弃一些,是为了得到更多;我选择接受暂时的“失”,是为了等到最后的“得”。
我们在人生中会有很多岔路,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倘若我当时更改了方向,也许现在的便不是我了。正是因为不同的选择造就着不同的美,不同的选择才成就着独特的我们。
花开花落,人聚人散。少年且慢,请拾起曾经那被踏碎的勇气,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吧,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心之所向,在“失意”的土壤里,你会盛放自己独特的“诗意”之花。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