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一词,在中国历史书上不知献现身多少次,这是历史上那些富有民族气节的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宝藏,为中华文化留下的绚丽一笔。
是持节使西域,不幸被俘的苏武。他始终不降甚至被流放至偏远地区也无怨无悔。数十年间,他经受着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汉使节,代表的是整个民族。再回洛阳,已是白发苍苍,两鬓斑白,节杖上你只剩一根棍子。可他没有丝毫怨言,这难道不是一种气节的体现?
放眼历史长河,看着昔日进士第一,起兵抗原的英雄今日却被枷锁束缚,面上尽是凄凉。一声长叹,表达着内心的无奈。来到大汗营中,他誓死不降,怒斥反臣。见不可招降,便只能下令将其问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没有痛哭,没有长啸,只是问清方向,朝南方拜了三拜,毅然赴死,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使他倍受后人尊敬,被尊称为“抗元英雄”。
进无可进退无可退,陆秀夫眼睁睁的看着山河破碎,外敌入侵,却已经是无力回天。身后便是苍茫大海,而面前的则是蒙古骑兵。见此他也不再犹豫,将小皇帝抱在怀中,毅然决然的向大海中走去。在崖山上,十万南宋军民皆不愿受国家灭亡之恨,追随其后前仆后继的跳入海中,实现了那句“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誓言。
是坚持维新,不惧失败的梁启超。他坚信中华民族还有药可医,还可以变法图强。但怎卖守旧派势力强大,最后不得已进,被迫到了日本。在日本他也没有放弃这令他失望的民族。他一直在行动,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要医救这个病入膏肓的民族。“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是临危受命,代表整个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顾维钧。面对日本使团提出的关于山东的归属权的无理要求,他没有丝毫退缩,坚决维护民族利益,驳回了日本使团的无理要求。尽管当时我国在国际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他却像一盏长灯,照亮了民族前进的道路。
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守民族气节,力图为民族做贡献的人,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他们照亮了漫漫长夜,称之为英雄也未必不可。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现在崭新的中国。
现如今中国的少年走在康庄大道上,远方是理想之光,我们当砥砺前行,再创盛世。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思路流畅,取材真实,文笔流畅,见地独到。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