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止一次想过,若是出生在古代,是否能像幻想的场景中一样,三五好友泛舟江上,数山间秋叶,看涧中游鱼,继互以诗文唱和,得美文相传千年不衰。
许是周遭鲜有能与我诗文唱和之人,触景生情之作,又以古体表现而出,所以均是为人笑谈。而出口即是古诗词,又不免常常被笑谈为“说人话”。
多年前,我一直习惯于捧着杜工部的诗集,似有登泰山而协天下的志气,所以每当我外出游历,登山远眺,都会感同身受。脚下石阶渐渐退远,眼前的景物不断更迭,脑中飞速闪过先贤的作品,他们将眼前所见自然之物加以情话,物与情高度贴合,仿佛大自然玉成了物与情的情侣关系,让他们在诗作之中穿针引线,寄情言物。在诗作的的面前,略显含蓄的国人将自己最纯粹、最朴素的感情用最激烈却也最温婉的形式表露出来。
而立之年的我,有幸游历浣花草堂。那是一副多么美妙的画卷啊。并无需要草堂中躁郁的商业烟火,只消一眼便洞穿了千年。舍南舍北人迹罕至,庭前庭后黄花遍地,自有黄蝶胡蜂往来,亦有一二友人偶然与诗人为伴。那画面浑然天成,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活志趣,诗中画意浓,情道理更深。而那唯美的画面皆是由一个个诸如黄花,黄蝶,东篱等物组合而成,一切景语皆是情语,一切景卷皆是情思。
人生之旅尚未结束,未来的人生亦是诗酒趁年华,也许会在桃花潭边告别我的挚友,也许会在敦煌沙漠之中感慨大漠孤烟升起,也许会在小楼夜畔与心爱一人共度夜雨……
以诗句装填的人生,又岂是区区高考所能相比的,如果仅仅是为6分,确实可能两个选择题所带来的分数价值确实更具有性价比,毕竟要从庞大的诗歌体系中挑出6句,还必须要完全写对,代价确实很大。然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
诗作的存在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更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呈现方式。从数千年前开始,农民在背朝皇天之时便已经有了早期的诗作雏形,随着数千年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诗作呈现体系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具有特色。仅仅为了考试而背诗,将历代先贤智慧,爱国情怀置之脑后,最终也只会陷入所谓的6分不值论中了。
读史明智,读诗明情,以诗为骨,以书为身。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正文列出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分论点,结尾加以总结,划分了文章严密、清晰的层次。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