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顾名思义,是个人素质与智力的有效结合。它毋庸置疑是我们功成名就的重要前提。那么,资质与学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资质并不是天生的。没有人知道未来的路是蜿蜒崎岖还是一马平川,那么一个人的资质很可能会在某一个节点发生巨大的转变。所以即便当下碌碌无为,也不要自怨自艾,因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许在你的刻板印象里,他在数学方面有许多超乎寻常的作为,但小时候的他却被称为没有数学天赋的人——小学毕业也仅是拿到一张修业证书。一直到了初二,他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难道是因为他“开窍”了吗?实则不然。华罗庚找到了数学的乐趣所在,投入了比别人多出几倍的精力钻研,刻苦学习,最终才取得了非凡成就。
由此看来,资质只是发展最初阶段的资源,而且每个人自身的资质是有限的。一味妄想自己的资质超乎常人,简直是异想天开。我们最终还是要秉持着“聪明在于学习,学习在于积累”去不断学习、进步。
历史上少“资”之人并不在少数。谁能想到,鼎鼎大名的诸葛亮在隆中时只是一介村夫。后来,他与才人徐庶,庞统为友,拜“水镜”为师,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了隆中,他的才华就像“资”中之贝,积攒多年的“珍珠”成了他的“资”。在“隆中”时,诸葛亮也许并没有过人的资质,但是他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弥补了他的“不足”,最终名垂青史。
所以,我们应该明了,资质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真正的学习还需自给自足。与此同时应注意“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以及“非学无以广才,非志不能成学“。但是学习方法多样,时常让我们无从下手:从死记硬背,反复推敲再到研究探讨,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习不可一蹴而就,要掌握最基本的前提——“心到”,古人常云:“心到,手眼岂不到乎?”心静下来,手和眼自然会配合。熟能生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熟”后,还有什么不能迎刃而解的呢?
总而言之,素质以及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去改变的,而改变的方法在于学习与积累。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