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今社会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被极端的利己主义所迷惑,走上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道路。然而,观老子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与贤人之“自利利他,胸怀天下”,我们应明拒绝极端的“利己”,在共赢中走向未来才是人间沧桑之正道。
认清极端“利己”与利己思维的差异,让不合理者在“落潮”下显形。
荀子曾提出“性本恶”的观点,这也未常不可用来佐证利己思维之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总有那么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利己思维”下滥竽充数,在“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错误诠释误导下与“利己”的底线背道而驰。且看当年那位身处国外,为一己私利,囗出狂言,以“外国的空气都是香甜”之云诋毁生她养她的祖国。故人皆见之,利己思维与极端利己相距甚远。拒绝极端的利己主义,我们义不容辞。
以利他主义之品行优良之士为标竿,心中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杜甫即是高标,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君亦知,他总将万千寒士之命运,天下黎民之命运,国家社稷之命运置于自身命运之上。君亦知,他曾喊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震聋发聩之语。其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尊为“诗史”定是理所当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的真实写照,一个利他主义之高标。
将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机结合,在共赢中走向未来。
揆诸当下,身处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机遇的特殊时代,在先辈们“一寸江河一寸血”的打拼基础上,如何在一枝独秀下实现百花齐放之满园春色,该是我们所深思熟虑的。当然,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想要做到孔子之圣人之境,想如贤人般以全身献与社会,国家,不留一点私利固然是不现实的。
然,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省自我。无数的当代有为之青年已为我们找到共赢兼顾的方案。他们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态度,敢为天下先,在自身发展中找到了兼顾个人价值利益与集体价值利益的平衡点,既做到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亦做到了“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他们是深植大漠戈壁,潜心植树造林,成就无边林海,洗褪铅尘浮华的塞罕坝林场年轻群体;他们是甘于奉献青春,勇于担当责任,敢于开拓进取,助力敦煌飞天的研究文物保护群体;他们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捍卫祖国边境,蜕变且为国争尊严的“边关将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诚哉斯言,身处于“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的特殊时代,我们青年一代应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与自信。我们青年一代应在联系自我与国家,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前提下,稳步踏向光明的未来。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取材真实,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情感真切。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