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认自然中美好事物天成,不经雕饰才能体现出它最美的时刻。牧师驯服了一匹好马之后,他却选择让好马离开缰绳的束缚,从而导致自己摔下马背,好马葬身山崖的结果。
其实约束是无止境的,自由是有边界的。好马失去了缰绳的束缚,失去了牧师的掌控,也失去了在草原上继续驰骋的机会。从而可见约束对于自由可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们所谓的自由也应该是在约束中的自由。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约束不成自由。欲凡事成立,必先有前提。一个人想要获得自由,需要法律的约束,一个团队想要获得自由,需要法律的约束,一个国家想要获得自由,需要法律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约束之外“生存”下去,有人曾经说过“人类生而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拥有行驶自由的权利,但是行使这项权利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行驶的。
有着阳光的植物是快乐的,有着约束的自由的人生是美好的。凡事有所依,自由有底线。不是所有的自由都是有意义的自由。就如同有些人的身体自由但他的灵魂已经死了,有些人他的身体不自由,但他的灵魂自由。古代的清廉的贤臣他们在国家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他们金钱物质之上的自由远远比不上那些在君主面前阿谀奉献的艰险小人来的那么自由,但是他们的人生是美好的,他们灵魂的自由超过了时间的限制,他们的精神种子在我们心里不断生根定型,他们的地位是那些小人所永远不能比拟的。
青年人用约束成就真正的自由,用奋斗书写人生。约束不曾散,青春正当时,我们应该在自由的年纪为我们的祖国而不懈努力,把我们自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美好明天。无论你是在学校努力奋斗以博取功名,还是在社会潮流里独当一面,不要忘记将老一代人们说过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八字约束放在心里,用行动去诠释在约束中的自由,诠释奋斗正当时,诠释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充满无限可能,去为我们的祖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以约束之绳,圈自由之界。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要知其因,更要做的“知行合一”的躬亲实践。只有在约束中的自由,才能称得上人生中有意义的自由。
教师点评:在文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时,作者“先拆后合”,对自由、约束、自由与约束分别做了阐述,带领读者形成初步的认识,亦“联系实际”,借助生活情景、生活日常而让这个略显抽象的话题更为可感、可知,同样“加深意味”,分享自由与约束之于人生的意义,以及认识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之于找寻人生方向的意义,最后“以此言志”,将自己的认知化为心声和呼吁,言明真实的想法,表达真切的号召——以此,文章主题独到,流畅易读,论调积极,层层递进,既具启发性,又具感召力,不失为一篇情理相透的议论文。不过文章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第一,主题不够明确。文章在探讨“自由”与“约束”时,时常提及“行动”与“法律”,但需知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能等同。也就是说,若要提及人们的行动与法律的约束,那么只将其作为“让自由和约束更加易懂”的举例,不能将其视作“自由与约束”这一议题本身而展开论述。但文章在论述时没能体现以上的要点,“自由与约束”与“行动与法律“时常混淆在一起探讨,不仅干扰了议题的充分表达,也让主题的单一、统一受到了影响。第二,作为议论文来说,文章缺少了重要的要素——论据。文中鲜有事例、例证,因此说服力、可信度不强。作者还需对这两个问题作认真的分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