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一词原为经济学术语,但生活中亦处处都不乏它的影子。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次次沉沦其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所谓“来都来了”“宁可吃撑,也不能浪费”的观点所裹挟,一味地沉浸于过去,而被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缚住了手脚。
私以为,当我们立于“沉没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岔路口前时,唯有践行断舍离,及时止损、审慎果决、当断则断,才能无悔向前,跳脱“沉没成本”的利益怪圈。
践行断舍离,需要明晰及时止损这一道理。“沉没成本”无论多少,都已然成为历史,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对待所付出的成本,才是前进的密钥。正如人民日报中所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刘媛媛曾向好友借钱贷款创立的经纪有限公司,最后却不幸以失败告终,而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无所有,她并未陷入窠臼,而是迎着逆境绝处逢生,将所有的心血抛诸脑后,转而选择直播带货,注重艺术与感染力的双线影响,跻身福布斯女性榜。已失去的财富固然珍贵,但较之于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的当下和未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一切,所以当我们面对失去或已然投入的一切,与其悔恨,与其叹惋,不如及时止损,昂首向前。
践行断舍离,离不开审慎果决的决策力。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以及无数的人对结果的过分看重,从而导致我们决策的偏移,一次又一次陷入悔恨与自责中,亦或是违背本心,选择将就或选择一错再错而不情愿放弃。近来热门的世界杯,一向被球迷看好的阿根廷,却在第一场小组赛中爆冷惜败沙特,场下梅西和阿根廷其他球员,在更衣室中久久沉默,他们何尝没有为世界杯日夜训练,“沉没成本”又何尝不是他们一直以来所引以为傲的资本。但失败绝不会使阿根廷止步,痛定思痛过后,梅西在记者采访中直言“输给沙特过后,我们决定将每一次比赛都当做决赛来进行”。正是这样一种果决,造就了阿根廷接下来几场比赛的辉煌。对于过去,我们应当铭记,但更应立足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践行断舍离,更需要当断则断的勇气。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与其沉沦于过去的屈辱与荣光,倒不如忘却过往的种种,去拥抱崭新的自己。生活不应随时间变化而变得复杂,“沉没成本”也不应随着时间和资本的积累而一步一步加重我们的负担。有时候,顾虑的太多,便是身不由己的开端。当下很多青年人所深陷的“内卷”“摆烂”风波,便是面对“沉没成本”与残酷现实中的一种妥协。对“沉没成本”的过度重视,一步又一步加深的青年者心中的期望值,而当现实与期望值不匹配的时候,这份负担与压力便陡然激化。依笔者之拙见,在已付出的“沉没成本”成为定局之时,便不必过于沉湎于过往,积极调整状态,去迎接下一个选择,不被牵绊。
由此观之,无论“沉没成本”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好是坏,都已然不重要了,唯有践行断舍离,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无愧于心,无所负担的笃志前行。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思路流畅,取材真实,文笔优美,见地独到。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