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审美走在简陋化的边缘。人人都利用碎片化时间吸收着不同类别的信息,信息杂乱化和紧张的节奏感让人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是胡乱粘贴复制,甚至用一些看似有趣的语言传达着毫无内涵的信息。其实世界语言的简陋化在悄无声息的消解着中国人的思想内涵。
语言简洁化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字演变的一种总体趋势。古有文言文,今有白话文,我们可以直观的察觉出语言发展的大体趋势。随着繁杂信息的输入,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思维逐渐退化。无论是信息的输出者还是信息的输入者,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只会形成语言的过简化。无论是考卷里,还是很多不为人知角落里,都有着胸怀豪情壮志的中国人进行文字的深耕,甚至追求文字的“复古”。这是值得赞扬的。现代白话文虽然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但其实都是思想简化得来的产物。“不能再简了!”诸如网络流行用语“绝绝子”、“炸”的确能表达发言人丰富真挚的感情,除了昙花一现的惊艳,还剩下些什么呢?再如学术用语“存在即合理”,即便话语中充满包容性,是否真得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呢?因此,切勿沉迷于零碎的信息流中。
中国传统逻辑性语言独具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审美和划时代性。中国政治制度跌跌宕宕,其中蕴藏的权力之争更是数不胜数。凭着真挚饱满感情的政论家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具有犀利的政治审美,将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剖析,最终成就了政治逻辑语言。相较于娱乐性语言,可能更具有文化底蕴,值得为后人传唱。娱乐性语言通常出现在网络上,发表者大多以剖析为目的,以幽默为外衣,达到一定的喜剧性。但大多数观赏者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造成无思考的娱乐效果。如今,亦有发表者携着事实依据向观赏者解释其中内涵。这是值得称赞的现象。随着娱乐性语言的消沉,传统逻辑性,似乎存在“冒”的气势。传统逻辑性语言从以往生人勿近,到如今的热络。仿佛投掷钻木取火,历经漫长的等待,最终“扑嚇——扑嚇”燃起火。语言的瓦解和重塑,如同古代王朝命运般,更新迭代。
逻辑性语言通常简炼,但是不简单。纵观世界,人们的赞美通常是简单的,往往不带内涵。简单的赞美正是人们认知简单化的体现。从心理学看来看,提高认知可以打破心灵上无意义的挣扎。认知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常常来源于知识的全面性,比如说:锦绣绢布。按照当今眼光,可能只会连连称赞。但是放在古代,乃是风靡一时。甚至在宋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沟通了西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众多文人雅士作诗赋词,争相传颂。由此可见,锦绣绢布的兴起贯穿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同时,过度使娱乐性语言,可能会影响彼此判断力。过分依赖这种语言,会扩大思考能力欠缺所带的影响。所以,尽可能少地使用娱乐性语言,而是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事或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语言的简陋化,大抵就是留给“马儿”践踏的机会。悠悠历史长河中,语言的积淀终化作沙砾。人们趟过河水,生出五彩斑斓的思想。正是这思想,使中国旧日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