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杳渺,世事难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因动荡的历史成为遗编断简,世人莫不扼腕叹息,然又因一代代文人大胆临摹、潜心琢磨,阴差阳错地赓续了王氏遗韵,形成比收藏真迹更有意义的文化盛况。思鉴之,福祸相依,遗憾中也许蕴含着机遇,且怀着无限创制的勇气,让文化承古萌新、与时偕行,永远鲜活在每个人的身边。
何憾散佚不可谏,应念遗韵犹可追。事情演变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诸多不可控因素使我们陷入遗憾的泥沼,与其面对遗憾时扼腕叹息而一蹶不振,不若重振旗鼓并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真迹散佚之遗憾,使历代文人大胆执笔创造,将薪火默默传承;闭关锁国之遗憾,使科研人员励精图治,破除万难成就一个个“中国神话”;环境破坏之遗憾,使共产党员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复现昔日水碧山青奔走呼号。当遗憾已成定局,不若及时止损,泰然处之,将其化为前行的动力,方可觅得机遇,窥见天光。
文化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守护文化并非是将其高置于神台之上,困囿于书本之内,而应该将其投入可亲可感的现实生活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代同频共振。六百岁的故宫主动揭开面纱,牵手时尚,开放夜场,走向大众。卷帙浩繁的天一阁,亲近之人尚不可随意入阁,最终大量藏书都在战火纷飞中不知去向。可见,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只能导致日渐湮灭,设法让其流行当下才能经久不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隔着文字和图像触摸到当时的人文风情,体验到历史文化积淀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和脉搏跳动,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吸引更多人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前人之规矩,开今日之生面。真迹的反复摹抄并不能转化为文化的厚度,创新才是鲜活文化的雨露。诚如袁枚所言:“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要做到不亦步亦趋,不生搬硬套,不胡编乱造。王勃巧化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创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佳句;作为诗歌之源的《诗经》,历代作家从中汲取养分,让其犹如巨大矿藏一般始终为人铭记,也因为时代淘洗掉其中不合时宜之处,让其与时俱进,屡有新意。故只有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在尘寰不老的时间里开出光风霁月的花朵。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当沧海干涸作桑田,白云幻化为苍狗。破碎的文明和残缺的文物亦可被重组、修复、改造成新的力量。真迹的遗失固然可惜,却也打破了原有的定式;而永恒的创新不仅是内容,更是自由发扬的内涵。我们自当接过传承使命,将文化的血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汇成通天光亮。
教师点评:文章内容丰富,见地独到,情感细腻。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