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指出:“当灵魂缺乏施与之心时,那就是退化的开始。”在当今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此一个冷漠而令人窒息的生活下,我等只有不顾他人所谓的指责,毅然决然肩负起道德感的重担,才不至于变为一句失去灵魂的傀儡,在苦难的寒冬之中发扬善意,从而将道德的光辉映照这整个社会。
坚守善意,我等应发自内心、由内而外地认识何为善意。善意正是一种“施与之心”,其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正如管仲所言:“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善良之情感总是建立于清廉之上——于谦在钱财诱惑下只带去了“两袖清风”,在当今物质的泥沙俱下之社会中,这是无疑是善意最好、最高的表率。我等唯有于这物质横纵的时代囹圄中真正地寻求出自身的价值,才能够正确地将道德感从物质中剥离出来,令思想融入善意,让善意充盈思想。
实践善意,我等不应只停留于思想层面,更应将其外在体现。思想的浮沫只会在时间的推移下破灭,唯有实际的行动才能够将道德深刻于岩石中去,令善意大放异彩,照耀道德之光芒。王钰十多年坚持为孤儿捐款,隐姓埋名只是不想令受捐者拥有心理负担,最终到了癌症当头时才坦然。课文《桥》中的村长为了村民们的安危,只身撑住了摇摇欲坠的木桥,令他人获救,自己却在洪水中不见踪影。他们的无私奉献自然难能可贵,但我等不应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善意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必拘泥于“做大事”的思维上,只需简单的为他人给予帮助,便能够凝聚其“大爱”。
恪尽善意,我等应考虑长久之发展,而不是被功利束缚了双脚从而半途而废。揆诸当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麻痹了人们的双眼,于网络上利用他人的同情牟取暴利的人层出不穷。当善良沦为“摆拍”的虚伪,甚至因此让我们对其嗤之以鼻之时,也将会是道德的丧失之时。在时代的熏陶下,真正的善心无人问津,虚假的道德却被奉为圭臬,如若一个人秉持的善沦为了功利,他的思维将会被物惑而桎梏,他们的心也沉沦为洪水猛兽的爪牙。故,我等不应被其迷惑了心智,而是应该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不令那“失去灵魂”的假善意攻破了我等的心理防线。唯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当今扬起“善意”的船帆,在生活中乘风破浪。
真正的善意不受时空限制的屏障,无论何时何地,以善良为地基所筑起的道德永远是我等坚守的信念,“人的善良就像是一条可以隐藏但绝对不会熄灭的火焰。”丝毫的善意有如星星之火,虽然细微而毫不起眼,但其产生的意志和热量,终会汇成燎原大火,点亮并唤醒整个社会的道德之息。秉承善意汇明焰,赓续道德亮燎原。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真实,语言生动,情感细腻。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作者可以对思路再做梳理,借助一定的论述模式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