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把幸福着落在物质层面上,将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而少有人将幸福解读为“无”。庄子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需无用之用,以无用之用,可育大用之果。
曾记否庄子之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用”即为有限之用,可于有限之处求得。而无用看似为无作用,却为无限之用,只有在无限之精神境界可见,一只无形的双手潜移默化着人们。由此可观,有用之用仅能安定肉体,而无用之用可安定灵魂。
文化的无用,是滋润灵魂的一泓清泉。我国著名文学家莫言曾言:“文学与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我认为文化亦是如此,常被我们忽略的“无用文化”精神才是真正的大用。年深月久,文化经历岁月的洗礼依然流传着。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吉光片羽中能感受到帝王将相的慷慨激昂,能在诗词歌赋中感受到文人雅士的感物伤怀,能在戏曲歌剧中感受到民族风情的魅力,能在陶瓷玉器中感受到古东方艺术色彩之美……“无用”的文化无时无刻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滋润与安定着我们的灵魂。
信仰的无用,是黑暗里指引前行的灯塔。无用的信仰,是李白豁达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文天祥选择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是张桂梅校长的“教育带领大山女娃走出去”……无用的信仰,是迷途无望时坚持的动力,是前方道路永不熄灭的灯火。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较的物质需求,而真用之物往往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可见,有用是地基,无用是华屋。先哲柏拉图有言“如果你面包有两块你当用其中-块换一朵水仙花。我们在孜孜以求迫寻面包的道路上,也应在水仙花旁休息。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与远方。人除了苟于世俗功利以外,人还得做点无用之事来安置自己的灵魂,以无用之用,育大用之果。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定要直通名利,若我们能在人生之境抱无用之心境,以清净心与匠儿对待万物,终会到达有用的彼端,因此我们要看准无用之用,选择长远大用,奏响时代的乐章。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文字很有风格,有自己的思考。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