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饱含哲理的诗,道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永恒追求:永不停歇的劳动与诗意。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从我们的祖先诞生伊始,为了解决个人与集体温饱,一生中注定要充满劳作。这一基本生存法则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仍不过时。但在人类辛勤如蚁的历史记忆里,诗意从未因为辛劳而缺席。劳作与诗意更像人的左右二足,无时无刻不在撑着人在生命的征途上继续走下去。
为何人生充满劳绩?因为辛勤劳作本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人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求,使自己获得主体性的过程,社会也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生命自古以劳作为底色铺就。古时大禹治水,亲劳胼胝,于劳苦奔波中探寻抵抗洪水的良方;今有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不惧劳苦勇攀科技高峰。奔走在田野乡间的基层干部、以速度构筑城市活力的外卖小哥、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的建筑工人……无论是为了家国事业辛勤劳作,还是为了个人发展挥洒汗水,劳绩不可或缺。在漫长的人生里劳有所获、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从而创造利于社会的财富,这便是人生充满劳绩的由来。
然而人生充满劳绩,并非指人生只有劳绩。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此浮生诗意栖居,方不愧于充满劳绩的人生。可于山海间品诗意,像房琪一样用脚步丈量“千里江山图”,一山一水自成诗;可于书卷中读诗,华夏千年郁郁乎文哉,礼义文史,诗意从未缺失。人生困厄时,诗意更是精神良药。苏轼被贬岭南时能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千古佳句,足见一个真正懂得生命诗意的人从不对软弱;叶嘉莹在《踏莎行》中写道:“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她人生诸多灰暗时刻,是从小萦身的诗意支撑着她走过。烹茶读诗,静坐观禅,诗意能让劳作的人歇歇脚,给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类创造一个更加令人向往的世界。
人生的劳绩和诗意并非矛盾对立、二者不可兼得的关系。我们可以既有世俗的追求,又不忘凝望星空。《我是范雨素》一书的作者以自传体视角讲述了北京底层劳动者倔强而又坚韧的生存现状,时至今日,这一批工人仍在一边劳作一边创作,手里的活是辛苦的,但他们怀着诗意用文字向世人传达被忽略的一角。央视综艺《你好生活》里说:“三五好友,一壶老酒;家人做伴,唱歌会友。于绿野间、阳光下,创造美好,治愈青春。”生命本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油盐酱醋,亦可成诗。
有人汲汲营营唯利是图,有人与海为邻一无所有便称自己拥有了一切,人生的追求有千百种选择方式,但劳绩和诗意并非是两条分叉的道路。一半烟火谋生活,一半诗意许清欢。在充满劳绩的生命里写满诗意,生活方能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取材独特,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