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音乐,它既有南方丝竹的清婉悠扬,也有着北方打击乐的粗犷豪迈,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锣鼓小牌子。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一群平均年龄已超过70岁的邵伯锣鼓小牌子传承人为孩子们表演了《八段锦》、《十八省夹堂子》等曲目,传统艺术的魅力一下就征服了孩子们。当老人们说要在校园里开设社团时,许多同学都表示要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此后,邵伯中心小学组建起“邵伯锣鼓小牌子”社团,40位同学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分组学习。
锣鼓小牌子的表演汇集了锣、镲、鼓、扬琴、月琴等多种乐器,谢林翔因为学过架子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鼓。为了学会一首《十八省夹堂子》,课余时间里,谢林翔一有空就拿着筷子在桌上练习节奏,花了两个多星期时间,终于掌握了这首传统曲目。
五(6)班孜暄选择的乐器是月琴。作为弦乐的一种,弹奏月琴最难的是记谱,孜暄总是记了后面忘了前面,“后来我想起自己学钢琴时的经历,把记钢琴谱的方法用在了这里。”孜暄越学越着迷:“抱着古朴的琴身,拨动琴弦,琴声仿佛把我带到遥远的丝绸之路。”
在各自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后,同学们再组成乐团,进行合练,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后来的井然有序、默契配合,一支传统民乐的“交响乐团”正式形成。在邵伯中心小学“喜迎二十大赞歌献给党”活动中,孩子们和爷爷们同台演奏,三首曲子的精彩呈现让台下欢呼声不断,校长高德安说:“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中,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