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拙”与“巧”毋庸置疑为一对褒贬义词,但是从狭义上来说,“拙”并未被扣上“愚昧”的铁锁。有时唯有秉以“拙朴”之心,方能化“拙”为“卓”。
此“拙”并非为一味下死功夫,而是在下功夫的时候打牢基础性的东西,想要有“巧”必定先“拙”。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是没有牢固的根基,何来“千里之堤”?而想要打牢这根基,必定要以“拙朴”为本,方成大器。
而现代灯红酒绿,急功近利之下,所谓“笨功夫”正逐渐被摒弃,“高效巧学”才是风靡蜚名的大道。文学领域的钱锺书先生和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正是不流俗于当今的浮华求利风气之下,秉持初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发人深省。由此可见,学者眼中的“拙”比“巧”更是迈向卓越成就之路的垫脚石。
“弄巧成拙”不如“化拙为卓”。围棋中有这么一种学说,棋法简单易破的称为“本手”;其法庸俗,但却常“班门弄斧”的称作“俗手”;而其法精妙严密的则称为“妙手”。而这三者的关系也暗暗之中昭然若揭了:持以本手,摒以俗手,促以妙手。想要达到“妙手”的极致精巧,不如打好“本手”的基础,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因此,下好“笨拙”的功夫,才能促成“妙手”。
时局诡辩之下,想要僭越“量变”而达到“质变”是不可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泯去了坚持下的功夫,又怎么能达到“卓越”呢?沉淀下浮躁,将目光置于基层的事物,卓越的成功并非空穴来风,持以踏实质朴之心,淬卓越之志。
现今众青年,作为莘莘学子,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时代建设的伟大使命,在奋斗卓越的路上,不免被耳濡目染地灌输“巧学”的概念意识,“巧学”固然重要,讲求效率,但只顾效率没有强而牢的基本,何以筑“擎天”?
众青年且须明志笃行,怀揣“傲天之志”,有“行到水穷处,笔看云起时”的恬淡、自然,有“韦编三绝”的持之以恒;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妒吟啸且徐行”的坚定泰然。
以“拙朴”之甘霖浸润“卓越”的葳蕤之花,以拙朴之基,淬卓越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