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不“危”

三年级 议论文 1054字
2022-11-01 20:53:30

人生于世,一生都在如泥潭般危机中挣扎。但所谓危机,不单只有危难,而是危与机并存,危险中蕴藏着机遇。有人抓住树枝,从泥潭中挣脱,阔步向前;有人奋力弹动手脚,却越陷越深,颓然落幕。

白岩松在他的一篇随笔中写到:“真正的危机感不仅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新生。”危机的好处很多,于自然界:经过霜打的菊花,方能傲然绽放;折断喙与脚甲的鹰,方能重回苍天;剪短枝叶的柳枝,方能郁郁青青。于社会:它能是使个人激流勇进,使组织直面竞争,使民族推陈出新。

因此,学会直面危机、化危为机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那么,如何化危为机呢?

化危为机需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有些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即使四面楚歌,也乐得悠闲。蜀汉丞相诸葛亮就很会化危为机。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但蜀国所部精兵皆被遣出。西城已空,危急之刻,诸葛亮知己知彼,选择大开城门,定空城一计。他让士兵扮成百姓在城门前扫地,而自己气定神闲,坐在城门之上弹琴。果然司马懿中计,不敢进城,撤兵遁走。

化危为机需要拥有创新的思维。因为有推陈出新本领,自然能打破眼前局限,解决常人一般难以解决的困境。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打破了建国初期持续不久的繁荣,单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就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六七十年代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百姓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一天,小岗村的18户村民联合签下契约,按下手印,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的第一年,他们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囯家交了公粮,打心里乐开了花。

化危为机需要明确的目标。没有一定的目标,就像原地打转的陀螺: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没有目标。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民从沦为帝国主义的奴隶、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没有熄灭过光复中国、独立自主的心火。1840年至1949年间,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烈士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论之间有多少质疑的声音和嘲讽的眼神,帝国主义多么无情地打压和吞并,在与世界性大国交锋周旋中,我们愈挫愈勇,愈演愈烈,才成为世界棋局中不可忽视的一枚子。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不过,危机二字毕竟是“危”在前,“机”在后,人必须经历过磨难,才能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危机面前,每一个人都该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不在危机中爆发,难道在危机中灭亡吗?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有自己的思考,情感真切。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危机”,而且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化危为机,正文从“如何化危为机”入手提出分论点,结尾加以总结,划分了文章严密、清晰的层次。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若是论据的选取可以再注重时效性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