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天边傍晚的余辉,内心之有“真美”的想法;看见云中若圣光一般的丁达尔效应,只有“云是胶体,丁达尔效应也很美”的想法……我们越来越多的用好看来形容这个绚烂的世界,不会用华丽的词藻来感叹这个盛大的人间,使人间失去了文化的内核,我认为这种现象便是当代人的“失语”。
可有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何?仅仅因为传统教育而减少了孩子的表达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流连于网络,刷搞笑视频,看娱乐新闻……这使我们忽视了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美好,缺少对于文化的理解与积累。
古时文人谈吐风雅,见池中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写实叙事时,有“憬彼淮夷,来献其琛。”“云中谁寄薄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见。 写时光若水,稍纵即逝,感叹人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之慨。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世界之见闻,来源于心,他们用心感受生活,而一吐秀口,见历史之辉煌,他们未“失语”,对于文化有理解和运用。
也许会有人说:“我积累文化,不‘失语’,又有什么用?”会有人认为日新月异的世界,不需要文化的内核。但…“天问一号”名取于屈原《天问》,“悟空”名源于古代经典《西游记》,“只此青绿”出于《千里江山图》。日新月异的世界,不“失语”,传文化,无处不在。
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又该如何“不失语”,有文化内涵呢?
我看“失语”与文化联系密切,也与见闻有所牵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留心于生活,用心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文艺去理解和镌刻,风景也可以成画,与他人分享,关己之心时,也可以做到“不失语”。其次,青年也应该多读历史的繁华,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许,当对于仅有内心的理解时,再见丁达尔效应,我们的心里会想“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而不仅仅是“真美”。
我看“失语”,源于忽视生活与文化。用心感受,常怀悲悯,我们看到的,那个不“失语”的世界,或许更加盛大。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取材丰富,语言流畅,见地独到。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