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机器不停的转动,转入了信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在这个视“时间为生命”的世界里,忙忙碌碌的来往住着的各种人。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充实自己,因为“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资本与标签。
老人们常说:“现在这个时代真是变了!什么都快啦!”是啊,昨天还是586,今天已经是笔记本,昨天还是二维电影,今天已经变成3D甚至更高级,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难得有几个人坐下来。细细的品味一番读书的乐趣,难道这不是一种遗憾吗?
哪里有遗憾,哪里就有人填补缺憾。于是乎,“文化快餐应运而生。
“文化快餐”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文学走向低俗。也不意味着经典文化的没落,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要以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来决定。
一个动人的“快”字是一种哲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的心在高频率的跳动着。
“快餐”的优点就是在于易懂。如果文学只是为了文学本身,那它就失去了意义,充其量只是一种高级的文字游戏。文学意义绝不在于取悦某一阶层人追求“高雅”的虚荣心。文学应该是时代的声音,保护文化,拒绝“快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大多数人都在盲目的为生活而奔波时,让他们花时间来读大部头的书。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而已,与其空想,不如让文学适应社会,上文学从高考中走下来,走向更为广阔的读者群,正因为这一目的,有人才会将名著图像化,将史实演义化,将文学创作通俗化,娱乐化。君不见,不管多么深奥的文学作品只要一拍成电影或电视,文盲也能看个透彻。
“快餐”能够填饱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而欠缺照料的精神肠胃。人们需要它甚至依赖它,所以才不厌其烦的品论它。
在一个全民浮躁的时代中,人们保持几分怀旧与沉静,哪怕都有几分“戏说”也好啊!希望不再有人的崭新的名著来冒充身份,用捧书喝茶的形式来扮“高雅”。如俄国人一样,连普通的农民都能够背普希金的诗,这样的老少皆宜的文化才是我们借鉴的文化,我们称之为“文化快餐”。
谁也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学者风范、哲人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快餐这种大众文化,把人们往“合格人”这一标准上引导。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见地独到。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