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一第一节生物课上,老师便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人会发问。”可我们慢慢长大,少了“为啥”,多了“就是这样啊”。有人为少了发问而担忧,有人认为注重结论才是成长。但我认为,小时候的发问是天性的表现,而注重结论是高效的产物。我们不能走向天平的一端,应趋向中间,保持平衡。
书籍是人类文明自然发展的产物,这便是人天性的表现,我们生来爱问。积极地发问有利于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但我们小时候的发问都是些随着成长便可迎刃而解的问题。如:“天是圆的吗,天为啥是蓝的”,却没有:“天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的本质之什么”。这些“年幼的问题”是我们的发问,却没有带上应有的思考,因为我们当时并不具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便少了“天为什么会黑,人为什么会变老”的问题。人类文明千年,这千年来人们不断积累经验,发现本质,并记录流传下来——书籍。古语有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书我们不需要再一层一层堆砌,便节约了时间,有利于更高层的堆砌。
更加注重结论,只是少了那些无谓的问题;只是在节奏飞快的生活下被高效率驱使而形成的一种现象罢了。
更重要的是带有自己思考的问题,看重结论,在结论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造诣。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关于思考的书仅有50页,这是他思考一辈子的结果。所以看重一些结论,而思考并提出更深奥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小时候与长大后行为的差异,是由周围环境造成的。小时候无忧无虑,生活节奏缓慢便爱发问;长大后,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不断高效,便只得更注重结论。但最重要的是不丢失人类之本——思考。与其很多无意义的发问,不如注重结论来一些思考后的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