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与“应考”

三年级 议论文 768字
2022-07-06 13:09:49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知识探索”方面的。

在上台之前我其实有一点忐忑:毕竟我们很多授课老师就坐在下面。现在要我面对恩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不是没有那个本事,而是没有那个胆量。但我想我还是应该鼓足勇气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就在几天前,咱们班的语文课上出现了一次争论,争论来自一个小小的问题:该如何评价《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当时有的同学同情她,觉得她诚信敦厚;也有很多同学觉得她咎由自取,是个虚荣浅薄的女人。说实话,我当时也在想这个问题,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这时教室里又一种声音响起来了:“这个问题考试又不考,老师讲题吧!”

这几句话就值得大家回味一下了。因为“考试不考”,问题就没有必要讨论。这种观念我认为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混淆了一个核心概念——考试的意义。考试原本是为了督促我们在求学路上不要松懈退步,鼓励同学们不断精进学识而出现的。说到底考试只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如果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全都只关心能上试卷的内容,那样的话,我们很容易沦为考卷的奴役,应试的机器,不能称为真正的学生。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太多高分低能者的新闻了。究其原因,这些高分低能的同学都是只注重考试而不在一起,他缺乏对个人人体的提升与锻炼,从而没有习得其他的思维和技巧。同学们要引以为戒才好啊!

言归正传,古往今来,人类的无数智慧都来源于“看上去没有什么用的”问题的讨论。我国著名的经典《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辩论片段。而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也喜欢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传授知识。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位上古贤者都是如此热衷于讨论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知道道理必须在讨论中才能明晰。

而如今的我们过着如此安逸稳定的生活,就更不该抗拒问题,讨论了考卷上的高分只会是意识的荣耀,通过讨论研究,记在心中的知识与智慧才是我们一生拥有的无价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