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便有“君子闻过则喜”之说,更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语。诚然,虚心接受批评已经被大部分人默认为是有修养的证明。但仅凭能否虚心接受批评,便果断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未免太过草率,有失偏颇。面对来自他人批评,应有自我的辨别,思而后纳,明辨修身。
逆耳并非是忠言,批评并非持公正。
批评之语出自批评之人。语言的表达便会带有自我的立场。换言之,批评从批评者口中诞生之时便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批评者出发,批评是他们站在自我立场和自我利益之上,给他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当我们为人处世不符合他人利益,便会出现负面的评价。立场的不同让批评很难保持公正,也让我们思考批评是否是出自真心的善意提醒,还是对他人不合常理苛求?倘若逆耳并非忠言,批评保持不了相对的公正,我们是否仍旧要把这些批评视为金玉良言,奉为圭臬?
批评内容良莠不齐,擦亮眼睛需明辨。
批评者因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不同,提供批评的内容也天差地别。即使是面对太阳,也会有人说他温暖,有人说他刺眼。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建议蜂拥而至。倘若我们不辨别批评的内容,一味追求有修养的虚心接纳,最终只会迷失自我,身陷囹圄。听取公正客观直击要害的批评能够让人如梦初醒,自省提升。反观思想狭隘,言辞偏激之批评又怎不会让人剑走偏锋,抑郁而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值得接受,是否采纳批评,要从批评者的立场和批评的内容出发,从而判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自我修养的提高。
知过不讳,改而不惮。修养的证明应是辨别并接受正向批评后的自我提升。
袁世凯面对章太炎对他复辟帝制的批评甚至是谩骂,都和颜悦色的接受。如果说接受批评是有修养的证明,那袁世凯可谓是修养极高。但众人皆知,后来袁世凯复辟,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接受正向批评却不予改正,又何来有修养一说?仅凭能否接受批评去证明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未免过于轻率。相对于以什么态度接受批评是修养的证明,我更倾向于辨别接纳正向的批评并付诸于行动是修养的证明。听取他人批评不过是声入耳,不入心。改正自身之不足则需要反省自我,进行实践,内外兼修。
思而后纳,明辨修身。一个人能否接受他人批评并非是修养的证明。个人的修养的证明需要多方考量,慎重判断。“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是为修养。
教师点评:自古以来便有“君子闻过则喜”之说,更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语。诚然,虚心接受批评已经被大部分人默认为是有修养的证明。但仅凭能否虚心接受批评,便果断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未免太过草率,有失偏颇。面对来自他人批评,应有自我的辨别,思而后纳,明辨修身。 逆耳并非是忠言,批评并非持公正。 批评之语出自批评之人。语言的表达便会带有自我的立场。换言之,批评从批评者口中诞生之时便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批评者出发, 批评是他们站在自我立场和自我利益之上,给他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当我们为人处世不符合他人利益,便会出现负面的评价。立场的不同让批评很难保持公正,也让我们思考批评是否是出自真心的善意提醒,还是对他人不合常理苛求?倘若逆耳并非忠言,批评保持不了相对的公正,我们是否仍旧要把这些批评视为金玉良言,奉为圭臬? 批评内容良莠不齐,擦亮眼睛需明辨。 批评者因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不同,提供批评的内容也天差地别。即使是面对太阳,也会有人说他温暖,有人说他刺眼。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建议蜂拥而至。倘若我们不辨别批评的内容,一味追求有修养的虚心接纳,最终只会迷失自我,身陷囹圄。听取公正客观直击要害的批评能够让人如梦初醒,自省提升。反观思想狭隘,言辞偏激之批评又怎不会让人剑走偏锋,抑郁而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值得接受,是否采纳批评,要从批评者的立场和批评的内容出发,从而判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自我修养的提高。 知过不讳,改而不惮。修养的证明应是辨别并接受正向批评后的自我提升。 袁世凯面对章太炎对他复辟帝制的批评甚至是谩骂,都和颜悦色的接受。如果说接受批评是有修养的证明,那袁世凯可谓是修养极高。但众人皆知,后来袁世凯复辟,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接受正向批评却不予改正,又何来有修养一说?仅凭能否接受批评去证明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未免过于轻率。相对于以什么态度接受批评是修养的证明,我更倾向于辨别接纳正向的批评并付诸于行动是修养的证明。听取他人批评不过是声入耳,不入心。改正自身之不足则需要反省自我,进行实践,内外兼修。 思而后纳,明辨修身。一个人能否接受他人批评并非是修养的证明。个人的修养的证明需要多方考量,慎重判断。“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是为修养。 点评:文章生动形象,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