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乐文化由来已久,绝不亚于中华文化本身的长度,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礼乐之邦”绝非虚名。
就拿弦乐来说,中国有琵琶、二胡、筝,外国有提琴、吉他、竖琴。每一样都是悦耳动听的乐器,弹奏形式却大相径庭,但真要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演奏,我的耳朵绝对会被那独特的中华音色吸引。兴许现在的欧美音乐文化风靡全球,但只要有中国味出现在任何一个音符中,就会挑起我欣赏这首作品的欲望。只因为我生于这片神州大地之上,并且,爱它。
这种感情绝非什么年少轻狂的产物。要是身为一个国家的子孙,连文化归属感都没有的话,虽然不一定是百姓的错,但这个国家又谈何生存呢?
作为中华音乐文化的母文化,中华文化本身能够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上下五千年来,华夏子孙从未忘记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一纵使历经朝代变迁、国事动荡,我们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中国味”。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来概括这些朝代,毫无疑问,就是中国。
文化归属感使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可能无法保证思想的完全一致,但至少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威胁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站起来保护生自己、养自己的国土与文化。有些国家就缺少这种归属感,他们的文化之树,根不够牢固,树干中流淌着的东西太过繁杂,说到底不过是为利益而聚,当利益不合时,自然也就容易土崩瓦解。而中国却不是这样,她让我们深感荣耀与自豪。
当然,文化归属感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摒弃一切外来的东西。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学大师,并不是因为他恪守传统,而是因为他能在唱好戏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化妆技术对戏剧的妆容进
行改良。中国的乐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也少有人去钻研,恰是西方的乐理知识,让中国的乐器焕发新生。
在中华文化想要排外的时候,在我们自认为她很伟大的时候,她也曾经面临过威胁。而中华文化至今仍在焕发着光芒,是因为她在面临威胁之时,以包容的姿态怀抱对手,化解矛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身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在发现“中国味”、热爱“中国味”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其他的文化、包容其他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