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一世奔波,被时光追逐,却忘记了,等到老去一天,想要的,不过是简衣素布、粗茶淡饭这样宁静的生活。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有一本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经久不衰。许多日本的企业家、政治家和学者,都将它作为立身处世的模范,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本影响深远的典籍叫做《菜根谭》。
为何《菜根谭》会被日本各界奉为经典呢?因为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人民的富足,日本人在越来越繁荣的社会现状中迷失了自我,逐渐脱离了生活的真谛。老年人变得空虚,年轻人变得拜金。社会越富足,人反而愈来愈不幸福。在这种情况,有些日本人就提倡返璞归真的运动,在他们看来,想要获得充实,就要抛开杂念,明白真正的生活真谛。由此崇尚朴素的《菜根谭》就成了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朴素似乎和艰苦一个意思,朴素的生活就是艰苦的生活,就是吃糠咽菜。但事实上,朴素和艰苦完全是两码事。艰苦是在非常差的环境下,过着不如意的生活;朴素是在不错的环境中,坚持着生活的本质。
“朴”就是质朴,“素”就是简单,质朴简单不就是人的本色吗?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赤条条。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赋予了人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给予了人不等量的物质,这才使得每个人的生活不再一样。而那些拥有更多物质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便开始崇尚奢华。
奢华的生活,遮盖着的是人的本质。只有朴素的生活才能让人们重新回归,找回人的本质,重新获取人生的意义。
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无不懂得享受俭朴的生活。朴素的生活,正是许多成功者能够战胜困难,做出成绩的地方!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者、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位衣着朴素、认真负责、与人为善的老人,许多人尊称他为“布衣教授”。
是什么决定了他一生的简朴呢?
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一年也吃不到几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只能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成咸水,用来腌咸菜。
四五岁时,季羡林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儿,早早体验着生活的艰辛。在收割庄稼的时候,他跟着邻居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有一次,季羡林捡到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面饼子。贪吃的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后又偷了一块。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连忙逃到房后,扑通一声跳进水坑。母亲捉不到他,他就站在水里吃完了剩下的饼子。
尽管家境贫寒,但季羡林的父亲深知文化知识对于后代的重要性,他把六岁的季羡林送到济南的叔叔家去上学。十五岁时,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他勤奋好学,连续两学期获得甲等第一名。后来,季羡林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又去德国留学,回国后执教于北大。虽然是留洋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却始终衣着简朴。季羡林家里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他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用的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买的十九寸电视机。虽然生活上极其简朴,他却将一笔又一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家乡的学校,捐献给家乡建卫生院。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童年时光饿的记忆使季羡林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苦难的经历又是他奋发的动力,是他一生的财富,使他受益终身。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礼仪多以俭为德。千古良相诸葛亮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达了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佳句。陆贽也曾说过: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由此看来,节俭真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
世上的人原本是相同的,只因后天的分工不同,每个人拥有的生活不同。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一个人享受朴素的生活。平民和亿万富豪都是可以过同一种朴素而又简单的生活的。
其实,生活本就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奢华的生活折射出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的空虚,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人生的意义,才会用物质装点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人有享受朴素生活方式的天性,因为只有朴素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人撕下伪装的面具。
让我们一起洗净铅华,感受心灵的宁静与大自然的空灵,获得精神意义上的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