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秋

三年级 议论文 858字
2021-05-20 22:14:52

随着秋天天天天意渐浓,原野中谷物飘香,加上农人洋溢的笑脸,交汇成一幅多姿的油彩画卷,让秋季美好的景象,跃然心上。

一场秋雨过后,万物萧条,总是频惹诗人们各种愁绪,更会让心思细腻的诗人们对景暗伤离别。在诗人墨客眼里,秋是个伤感的季节。李清照曾在雨后写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风秋雨,离人杳无音讯,让词人倍感无助寂寥。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可解其味。辛弃疾更是把内心的愁苦,用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李煜用一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道出的是自己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古往今来,诗人一生大多颠沛流离,所以写秋的诗句也多描写的是思乡情切。范仲淹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诗人羁旅在外思乡情切,借酒消愁,谁知酒入愁肠愁更愁。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传神地写出天涯沦落人的万千悲情。

秋的诗词,不但描写愁思,也多用来描写男女之痴爱。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秋风悲画扇”刻画出痴情男女的柔肠悲怨;易安居士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不尽闺阁中婉转相思之苦。

在诗人们眼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自然萌生希望。秋,虽是收获的季节,而寒冬将近,看到那凋零的百花、落叶,很容易让诗人们喟叹岁月匆忙,时光易逝。再加上受当时环境所困,所以就有了悲秋的情绪。

但也有令人振奋的诗句。比如诗人刘禹锡就曾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之,让人胸臆尽舒,心生豁达。

其实,欢喜还是伤悲,都与季节无关,而是在乎心境。佛偈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不悲不喜,自在从容,这样的心胸和气度,才更受世人推崇。

徜徉“秋”词中,欣赏诗人们妙笔生花的同时,体会诗人们在乱世时的“愁”与“叹”,才更懂得了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这,是诗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又一笔宝贵财富。

教师点评:小作者写诗词里的秋,从“景”、“理”、“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剥茧抽丝的细致和逐步加深的节奏为基础,由愁绪,到思乡之情,到男女间的痴爱,再到豁达之意,多角度叙述了诗词里的秋,写出了诗词之美,写出了诗词之意。文章处处熠熠生辉:语言上鲜明生动,内容上丰富具体,行文中的排比、引用信手拈来,叙述又很好地做到了情理相透。文章字里行间都显露着小作者对诗词全面深刻的解读、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学积淀,以及对诗词浓厚的兴趣与热爱。整体来看,文章结构明晰,文风轻盈,情理相透,含蓄隽永,令人眼前一亮,亦觉回味无穷,但文章的叙述如果能再集中一些,层次条理能再做一些分明的安排、规划,文章会更加完美出色,小作者可以做一些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