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
大家好!历史波诡云谲,古人交锋,险象环生,然而惊涛骇浪之下,无数仁人智士挺膺而出,勇士也好,智者也罢,我心中的英雄,永远是那个步履蹒踏深夜奔赴,秦帐之下展尽风骨的赤诚老人烛之武。
品烛公之志,论爱国大义。这是一位长期未受重用,在岁月中蹉跎已久的老人,然而危机当前,却被问召,难免心有愤恨,但也只一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谦语聊作推辞,最终甚至毅然领命,若是者何也?我想,这恰是因为烛公心有郑国众庶,忠义大爱。是啊,以吾一言可换郑国之安,哪怕需以身入虎穴又有何妨?想想近代国难当前,毛泽东、周恩来这一些伟大领袖暂且不论,小至雨来此等少年英雄,大亦不缺年迈沧桑的老人,他们临危受命,亦不曾推辞,挽大厦之将倾,这何不是烛公风范的体现?己身境遇暂不论,大局为重家国至上,烛公此义,当流芳百代,后世传之。
品烛公之勇,论从容制胜。更深露重,他却"夜继而出",选择直面虎狼;大军重地,他却面见秦伯,置生死于度外。世人也许评说烛公乃大勇之士,不错,若无惊人胆量,又怎能做出此等惊人之事?但我还觉得,烛公之勇,并非莽勇,而出自他对自己论辩之术的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勇敢且从容。“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面对险境挑战,我们也应学习此等从容,自信能够战胜,没能做到这点,那就跟上战场弃兵戈无异。烛公此勇,有从容风范,吾侪当深思以鉴。
品烛公之志,论语言艺术。面见秦伯,言辞婉转,陈利弊,摆事实,终令闻者诚服,以一人之言抵挡百万雄师,说是神人,烛公可担。而由此观之,言语也是利剑,是一个人智慧所凝。试问,你在生活中有过因言辞激烈而产生与他人的冲突的经历吗?试问,若你能学烛公,锤炼语言,做到语出如度春风,以礼服人,以理折人,又何尝会生诸多事端呢?烛公此智,言中有智,吾辈理应效仿。
烛之武,一位志人、勇士,也是一个优秀的辩士,他的光彩终于沉沦数半生后璀璨夺目,光照九州。抚青史,品英雄,学士人之风,传今不朽!
谢谢,我的发言已毕!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文字很有风格。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正文列出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分论点,结尾加以总结,划分了文章严密、清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