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良言,可照亮一个人的前路;一封书信,可温润百年芳华。一字一句,如何表情,如何达意,维系良多。
表达,无处不在。它是邻舍间日常的闲聊,是国家发言人的讲话,是随古籍流传至今的诗歌文赋,是圣哲明理。其表达方式或直接,或委婉,或谦和,或辛辣,都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作者本意,影响着读者达意。表达方式的多样,亦为中华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一门艺术。
铮铮直言,可撼天地。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让人感到鲁莽冲撞,其亦不失为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且看明代海瑞,抬棺上谏,直言嘉靖炼丹不早朝之弊。其一字一句,莫不显出一位真正忠臣之赤诚忠心,穿越千年,仍如当空霹雳。而现代中国外交席上一句“美国没有资格同中国这样说话”,亦站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东方巨龙的一声长啸,霸气回应无理的美方,彰显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婉婉柔词,可引深情。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远望外地的丈夫,并未直言心中思念与焦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正是一位少妇绵绵情意,借雁寄锦书,娓娓道来。这个中意味,更显余味悠长,若是直言,岂不少了万千风味?余光中借海峡寄托对大陆的思念,“浅浅的”水含蓄委婉,而恰能表达深深的愁思。
不论直言或是婉述,表达效果虽有极强烈的不同,但其表达方式的选定,终究是为表达的内涵或情境服务的。无论何语,应合当下之情形,恶语寒心,良言暖人。正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就反对了不看群众、写又长又臭的文章的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融入集体。
但是表达又不能因为过分迎合他人,而失去了自我。一味地迁就集体,以违心的方式表达自己绝不可取。当今时代,信息纷飞,观点如爆炸式涌入你的脑海,你是否放弃了自我?旧词新用,大批流量歌手改编诗词,谱上新曲,诗词原有的清丽淡雅的表达方式被喧嚣、恶俗、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代替,那一轮长安的月是否被城市的烟雾笼罩?
表达,终究应该从自己的初心出发,以我手写我心,或直言,或婉述,都是自己的初衷,在稍与当下情境相融,当此时,方可收获自己最真实、最有效的表达效果。
以手中笔墨,书我本心,千万方式中,心选其一,依心依境,喷薄胸中无尽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