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汇聚民族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诸多璀璨的文明珠玑,等待我们去探寻。而今,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运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千百年来,人工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联通五大水系,串起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浇灌了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运河深深刻入了济宁人的基因,也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开眼看世界开了一扇窗。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淌的血脉,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河文化蕴含丰富,博大精深。运河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故事、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运河文化还涵盖了运河沿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在“秀水城”处惬意划舟,南岸代表南方文化的的宫灯和琵琶弦音,北岸象征北方文化的舞龙舞狮和杂技表演,不同元素相互交织、影响、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包容开放的运河文化画卷。游览运河景区,品尝当地美食,欣赏传统文化表演,走进多媒体展厅,观看介绍运河文化微电影,徜徉在美的天地中,感受运河文化的统一性、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不由得振奋,欲去继承弘扬这令人陶醉的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运河沿线城市--济宁,既是儒家学派的起源之地,又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孔府、孔庙等古色古香、具有浓郁儒学文化韵味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漫步古老街道小巷中,仿佛穿越历史长河,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沧桑岁月洗礼之美,沉醉不知归路。
运河沿城人杰地灵,丰富的运河文化孕育出优秀的作词家--乔羽先生。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中溢于言表的爱国之情,到《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对下一代的关怀期待,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均出自他手。
运河奔腾驶向未来,俯瞰济宁城,古运河蜿蜒流淌,奔流不息。2023年6月《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应加快培育梁山、龙岗等龙头港口,把黄河以南山东段的京杭运河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为全面提升沿河城市竞争力提供强效动力。一篇"深耕内河经济、发展内河航运"的画卷正在济宁徐徐展开。
2023年8月,京杭运河港澳经济发展论坛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港航领域的领导、专家与企业家齐聚经营,共话港航未来,共绘运河盛景。乘着山东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东风,济宁正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标准,重点建设梁山、任城、微山三大亿吨级港口群,推进港产融合、多式联运,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书写京杭大运河上又一个传奇。发展中的运河,繁荣昌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运河文化诞生于华夏文明,并在不断传承发展中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其实,这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可以积极参加运河文化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于传承运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心。
作为生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运河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运河文化与历史,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与力量,继承济宁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以昂扬的姿态展示新时代运河文化的风采。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情感真切。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