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黄梅

三年级 叙事 902字
2024-02-07 01:24:00

明月照山河,黄梅戏声起。

——题记

戏台上,雕梁画栋,水袖翻飞,唱腔清越婉转一折一扇,舞出龙风之姿;一颦一笑,道尽世态炎凉。戏台下,汹涌的人潮中,定定地站着一个小小的我,任凭父母怎样牵扯也不肯离去,只是痴迷地望。

后来,父母告诉我,那是黄梅戏。

曾几何时,以为黄梅戏只是小众的爱好。

网上闲逛,偶然路过打着"黄梅戏"标签的话题,心下好奇,点进去一探究竟,被庞大的点击量与浏览量所震撼,再往下翻,绘画教程、戏服复刻,演出现场,唱词解读……应有尽有,令一向痴迷于其中的我喜出望外。点进一个唱功教学,对吐字、气息控制等的解说让人嗓子也痒痒的,心底那轻盈灵动的小调也似乎下一秒就要流淌出来,母亲听到熟悉的旋律,凑过来一看,直呼实用,让我转发给她,她要放到课件的拓展版块中,让她的学生们也听一听、学一学。复制链接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所痴迷的黄梅戏早已不再是那个缤纷剧种中的"小透明",而是走出了角落,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理解与支持。

曾几何时,以为黄梅戏只是家乡安庆的独秀。

乐理课上,老师提问:"有谁知道采茶调发源于哪里,是哪一剧种的前身吗?"我第一时间举起手:发源于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是现在黄梅戏的前身"不错,那有谁会唱吗,唱来听听?"刹时间,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一张张面庞因兴奋涨得微红。不就是黄梅戏嘛,谁还不会唱个一句两句的?""我会我会,爷爷奶奶经常在家听!"更有甚者,直接开腔起势:"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山青山带笑颜.....”忍俊不禁之余,我也意识到我所痴迷的黄梅戏早已走出了家乡文化圈,戏腔声声传遍华夏大地。

曾几何时,以为黄梅戏只是不进活水的深潭。

痴迷于黄梅,只由于它的古色古香,从未想过它也能赶上如今"文化快餐"时期的潮流,但一日看到那个引发无数点赞和跟拍的视频:女子穿着一身新鲜款式的戏服,演唱由团队改编二创的黄梅小调,那戏服,朱砂、杏黄,月白,流光溢彩地映入眸子里;那唱腔,清亮、缠绵、悠扬,涓涓潺潺地流进心房中。惊叹于创作的巧思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所痴迷的黄梅戏早已打破固步自封的桎梏勇敢“出圈"。

痴迷于黄梅戏,更是痴迷于它的成长,每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我看到无限春意。

梨花飘零残月落,唯有黄梅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