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古庙里去。晴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兄与弟媳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
索捆。
戏排好后,全村振奋。一有演出,半下午就去占位了,未等戏开,台上锣鼓震天,台下万头攒动。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哪个演员唱的好,台下就跟着唱,哪个演员唱走了调,台下就有人纠正,说穿了,看秦腔就图过过瘾,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儿秦腔迷,他们没力气挤到台下,也没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慢慢将秦腔品尝……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秦川人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客人看一场秦腔,实在不逢年过节,就合家唱一会乱弹。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而谁要侮辱秦腔,必会得到终身的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已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在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蕴含着秦川劳作农民的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的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