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今万户红。——题记
正逢春节,白雪纷纷降落,千户万户,个个张灯结彩,好不喜庆。枯老的槐树上挂满白雪,提前坐着一位老翁,他,正是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是个手艺人,擅长制作灯笼。城里城外的乡亲们都邀请他来制作灯,尤其到了春节的时候,我的爷爷常常废寝忘食。在村里面小有名气,我们都以他为傲。
他做的灯笼有一圈红纸违章,有几条木条固定住,上面开着一个小孔,孔中间有一根蜡烛。点燃它红纸上的福字历历在目,有时会有龙翔凤跃的图案,有时也有梅兰竹菊的浮雕。我非常喜爱它。
我曾经邀请我的爷爷教我做一只灯笼。但是爷爷笑着拒绝了我,“你现在还太小啦,还不懂得制作灯笼的真谛。”我哭啼着,要求他教我做。有一天,爷爷终于答应了。那天风雪十分的大,我们坐在庭院里,爷爷坐在一张椅子上,我站在他旁边。听起来那个老槐树已经被压斜,上面盖有堆堆积雪。庭院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水还会冻上,但上面还有些浮冰。但是我的心是热乎乎的。如此的激动啊,如此的欣喜啊,我想要把灯笼的做法探个究竟。
只见我的爷爷取出一根木条,稍稍用力把它一弯。我也取出一只木条,把它一弯,却把它弄断了。爷爷笑着说,“这时候用的力不要太大了,力得小,做这种活得有耐心。”我似懂非懂,于是拿出一根木条,慢慢的弯它。这次没有断了,成功了!我欣喜的喊了出来。爷爷却叫我淡定,“这才只是第一步呢,慢慢来。”爷爷又拿出一根藤条绕在指头上,把它缠在木头上。我也学着他这么做。爷爷一步一步的做,我也一步一步的做。最后爷爷让我找了一些米浆,几张红纸,我把它递给爷爷。爷爷笑着接过了。不久,爷爷就把红纸沾上浆糊粘在了木框上面。等待它干了之后,爷爷拿着一只细毛笔,书写出一个大大的“福”字,在旁边画了几只动物,几株植物在上面。爷爷的灯笼做好了,我的灯笼也做好了。我十分高兴,把它挂在屋檐上,欣赏着我的“杰作”。
这时候风雨停歇云已消散。我轻划一根火柴,点燃了我们的灯笼。多么的红,多么的亮。我邀请我的朋友前来观赏这个灯笼,我得意的看着他们目瞪口呆的样子,暗自的庆幸有这么一个手艺高超的爷爷。欣喜的问,“灯笼火红何所似?”,一位朋友听了之后说,“鲜血洒满庭前檐。”,另一位朋友说,“晚霞映日随风起。”,又一位朋友说,“枝前红梅喜迎春。”,这时候你也听到了我们讨论声,应声回答道,“喜迎春节燃爆竹。”我们互相感叹各自的文采。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到了城里上学。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那又是一年春节,家家户户还是挂着灯笼。可那些灯笼都不是爷爷亲手做的了。却见机器制作出在灯笼上,印着金黄的图案,小道上弥漫着一股塑料的味道。爷爷来接我,他已经鬓发苍苍,轻声的对我说,“哎呀,我已经老了。虽我之死,灯笼任存。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老去。或许,或许,就在几十年后,他们已经陈列在了博物馆的展览柜上。”
我抚摸爷爷那不能再做灯笼的布满皱纹的手,醒过神来时,眼睛已经湿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