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红薯饼在我心中是特别的,它是我对姥姥深深的思念和感激的象征。每当我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姥姥的怀抱。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姥姥家过年。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像一封封洁白的信笺,轻轻地落在了大地的怀抱。我和姥姥围坐在炉火旁,看着火苗跳跃,听着风声呼啸。姥姥突然说:“小宝,你想吃红薯饼吗?”我瞪大了眼睛,兴奋地点了点头。姥姥笑了笑,拍了拍我的头,说:“好,姥姥给你做。”
姥姥开始忙碌起来,她的手在灶台上忙碌地飞舞,切红薯,揉面,烧火,一步一步,一丝不苟。我看着姥姥那熟练的手法,心里充满了敬佩。炉火的热气让整个厨房充满了温暖,那熟悉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
终于,姥姥的红薯饼做好了。那饼的香气四溢,让我忍不住流口水。姥姥看着我,笑着说:“小宝,你尝尝看,姥姥做的饼好不好吃?”我拿起一块,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红薯的甜味,还有姥姥的爱。我看着姥姥,眼里充满了感激,说:“姥姥,你做的红薯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现在,每当我品尝到红薯饼,我都会想起姥姥。她的爱,她的温暖,都融入了那红薯饼中。我总是想起姥姥的笑容,想起她那熟练的手法,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在炉火旁的温馨时光。
姥姥的红薯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姥姥的爱。我想,这就是姥姥的红薯饼在我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一种对姥姥深深的思念和感激。
回首过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姥姥的红薯饼,就像一颗永不消失的星星,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它让我懂得了家的重要,懂得了亲情的珍贵。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姥姥的红薯饼,以及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感激,都会永远陪伴在我身边。
姥姥,谢谢你,谢谢你的红薯饼,谢谢你的爱。我会永远记住,记住那个寒冷的冬天,记住你温暖的笑容,记住那美味的红薯饼。
教师点评:在食物中找寻到家的温暖、童年的快乐、身边的爱意和幸福满足的滋味,其实也是怀揣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洞察生活、感知生活、体悟生活的表现,毕竟食物常见,但生活中的美好点滴难寻。不过小作者创作的这篇文章存在几个尤为突出且严重的问题。第一,偏题。“姥姥的红薯饼”在题目中“招摇过市”,但是在文章里却是“隐姓埋名”,文中关于红薯饼这一事物本身的描述和叙述实在少之又少,虽然文章的目的是借食物寄托感情,但如果完全没有“食物”,感情又凭何寄托呢?第二,缺乏实质性内容。文章洋洋洒洒几百字,涉及事件、经过、场景、人物等实质性的内容却不到三分之一,从文章第四段开始便都是略显重复的抒情性语句,情感看似丰富,实则空洞。第三,重点内容缺少细节,作者在文中谈及红薯饼的制作,但红薯饼的制作工序,姥姥制作红薯饼时的动作、神态,红薯饼的外形和味道,也就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的观察、感受等细节方面的内容却鲜少出现。作者还需就这些问题对文章再做完善。既然红薯饼如此重要,为何不用心为它创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