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麦仁粥

三年级 叙事 1156字
2023-10-17 23:01:37

每到盛夏时节,吃着时令佳肴麦仁,我就想起了母亲的麦仁粥。

乡里俗语:麦仁好吃却难做。记得小时候,还在小麦开镰前,刚收获了早熟的大麦,母亲就忙着做麦仁。

那时,村里人一直延续着祖先传下的原始方法,用人力推动石碾子滚轧着蜕皮,俗称“碾麦仁”。老辈人常说,要吃到原汁原味的麦仁,非传统工艺不可!

母亲先将晒干的大麦用簸箕剔除杂质,捡净碎石,吩咐我和姐姐抬着半桶水,扛碾棍拿笤帚,母爱三人赶到大槐树下的碾盘前,母亲将提来的半斗大麦均匀摊开在石碾盘上,姐姐把胳膊粗的碾棍穿进木剥枷两头的圆孔中,姐弟俩弯下腰使猛劲,掀动起沉重的碌碡,母亲一手抓在后面的剥枷上助力,一手端着一勺清水,往滚动的碌碡上淋洒。千斤重的青石碌碡,在人力作用下艰难地滚动着,细细的水流随着碌碡的翻滚,有序地淋在碾盘上的大麦里。估摸着湿了大麦,母亲就适时停止淋水,开始用小笤帚把碌碡碾到外围的大麦,反复扫向中间。

就这样,母亲两手不停地忙碌,我和姐姐埋头掀着碌碡转圈圈。碌碡喳喳地滚动,剥枷咯吱吱嘶鸣,不歇气转过四五十圈后,湿大麦在碌碡与碾盘的碾压磨蹭中,慢慢地褪去薄薄的麦皮,光溜溜的碌碡上沾满了黄亮亮的麦衣。

这时,母亲喊我们停下歇息,抹一把满脸的汗珠,她端起簸箕,分批将碾盘上的大麦盛在簸箕里分离麦衣,乡里人称为“簸麦仁”。母亲双手紧抓簸箕边沿,胳膊发力上下颠动,湿麦仁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在唰啦唰啦的响声里,轻一些的麦皮,就被簸箕升起时带出来的微风吹到地上。簸过一遍后,再次掀动碌碡碾轧,一料麦仁常常要连碾带簸三四遍,才能彻底褪去所有麦粒的粗粝表皮,真正的费时费力劳心累人。

小麦开镰后,母亲每天摸黑就起来,烧开一大锅水,舀两碗晒干的麦仁倒进去,用硬柴大火熬煮。静静的夏夜的黎明,风箱咕嘡咕嘡地响着,灶膛里火苗儿旺旺的,眏照出母亲慈祥的笑脸。有性急的“揭被虫”,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上声声催促:“揭被,揭被,麦仁煮在锅里可睡。”

天麻麻亮的时,一锅麦仁煮熟了七八成,母亲煨上火,拿起镰刀带着一家人下地割麦。待到日头一竿子高,收工回家吃早餐。此刻,锅里的麦仁恰好熟透,不用烧火做饭,舀一碗麦仁粥张口就吞,罢了嘴一抹,就去打麦场摊场碾麦。晌午时分起场最忙,母亲就给煮好的麦仁粥里掺上凉开水,既当饮料解渴,又顶午餐充饥,省时简便,了却了烧火做饭的繁琐,大大加快了夏收进度。稠乎乎的麦仁粥,吸进嘴里粘腻腻滑溜溜,嚼一嚼软筋筋香喷喷,醇香劲道,回味无穷。稀溜溜的麦仁汤,消暑解渴,顶饥耐饱,百吃不厌,伴着一家人熬过忙碌的苦夏,常常吃到秋末。

全麦颗粒粗粮食物麦仁,含有麦类谷物的全部营养成分,是盛夏止渴降温、消除疲劳的最佳饮食。在儿时的五黄六月,麦仁几乎囊括了家里的一日三餐,留下一季恒久弥新的醇香,挥之不去的浓浓乡味。

如今,麦仁依然是家里夏日的主食,麦仁粥的香味一直滋养着我。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有条理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立意独到,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