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途遥远,只能伴着无尽的思念。回忆家乡,回忆外婆,回忆那一笼热腾腾的包子。
一袋普普通通的面粉,一杯普普通通的清水,在外婆的巧手下,变成了一笼包子,散发着年的气息……
外婆每年都这样,春节前一天晚上就会把包子做好。瞧!她一边把混在清水里的酵母倒入面粉中,一边用筷子把它们搅拌在一起。水总是那么精准,不多也不少,待面和好时,水也没有了。在等待面发酵时,外婆也不闲着,把家再仔仔细细打扫一遍,来迎接新的一年。终于,在外婆开始包子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只见她挽起袖子,有力的地揉搓着面板上的面团,再一个个均匀的得用面杖擀开,动作一气呵成。她把一团馅放在擀好的面上,娴熟地把它捏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包子。当钟摆敲在12点时,一个个包子也安安稳稳的躺在了笼屉里。
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一阵阵鞭炮声便吵的得我睡不着觉,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了厨房--外婆正守在锅前,等待着包子熟的那一刻。看见我了,就向我投来了慈祥的微笑,但怎么也掩饰不了她满脸的疲倦。我也向她笑了笑,没有说话。公鸡第二次打鸣了,那时候已经是七点,整条小巷都热闹起来,人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屋里也传来了那个熟悉的味道--包子香,不一会儿,小巷里的人都被香味吸引了,不约而同的到外婆家吃起了包子,边吃还边夸道:“你外婆手艺真棒,做出来的包子呀,真是百吃不厌!”
外婆做的包子也很有讲究,不同的馅代表着不同的意思:鲜肉馅,代表幸福平安。韭菜馅,代表长长久久。豆沙馅,代表财源广进。牛肉馅,代表事业成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勤劳的外婆不断研究,希望能把包子做的更完美,为的是那个儿女归来,小巷热闹的年。
外婆的包子,象征着她高超的技艺,象征着那个一年一度的春节!
教师点评:若说“春节记忆”,相信人人都能说出几种,甚至十几二十种,但小作者另辟蹊径,不以量,而是以质取胜,仅围绕一种进行展开,让简简单单的包子满满的暖意,也散发出年味,流淌着亲情的气息。文章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颇具独特性和真实性,而小作者又充分运用这些特性,凭借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以及生动的语言将“外婆”发挥巧手的包包子的画面、包子香飘十里的场景刻画得温馨而美好,美好的包子记录着那一帧帧温暖的场景,因此,以“包子”为联结的“我”过年时的回忆更加珍贵,让人心中不由得为之一动。文章整体完成度是不错的,但还可以在丰富度上多下些功夫,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