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洒下,树影斑驳,偶尔有几只鸟雀停脚,而后又随风展翅徜徉,绿叶芬芳,湛蓝的晴空几缕白云悠悠,夏蝉在龟裂的树干上嘶吼。
街头的小巷里,有一家馄饨店,小店里的陈设很简单,却又格外温馨,那年我七岁,馄饨店的老板是一个老奶奶,一双慈爱的眸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奶奶,一碗馄饨!老样子,多撒葱花。”“好嘞”奶奶温和的笑起来,应和着。
橘黄色的灯光下,看着那位老人把一团肉末放在沸水中一焯便起,又丢下十几朵半透明的馄饨,隔着皮还能看见里面淡淡的肉色。等把馄饨捞入碗中,再放上一小把紫菜。那紫菜马上就吸收了馄饨渗透出的鲜美,慢慢地沉入汤中。馄饨无规则地晃动着,像清晨那淡淡的云彩。似乎只要用手中薄薄的塑料勺子轻轻一搅,那些馄饨就会破碎,消散在汤中。舀起一朵放入口中,咸淡适中,带着淡淡的鲜味。几乎无需咀嚼,馄饨与汤便再无分别,二者互相牵引着滑过食道,流入胃中。
十几个馄饨在白瓷碗盛的汤里漂浮着,汤是淡黄色的,上面飘着葱花和干虾米,闻,让人心神气爽;品,让人回味十足。用勺子舀起一个馄饨,皮薄如纸,晶莹剔透,里面的肉馅可以看的很清楚。咬一口,皮很丝滑,肉馅里的汤汁便在嘴里滚了滚,烫得我赶紧用勺子接住。轻地搅一搅,碗里的馄饨立马活跃起来,一只只打着旋儿,在碗里转圈,互相碰撞,像一只只戏水的小鸭子,十分可爱。舀起一只来仔细端详,重叠在一起的皮尔呈透半明状,薄薄的,软软的,好像薄纱一般,依稀可见那嫩红嫩红的肉馅。我狼吞虎咽,吃的一个都不剩。
一碗馄饨,道不尽家乡情。那份舌尖上的温情,那份细腻的口感,都融入馄饨中。
教师点评:文章选材典型,贴近生活,特色鲜明。小作者对生活中一事一物的观察非常细致,运用多种感官将一碗馄饨的滋味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出来,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因此,读完全文,好像随着小作者一起品尝了鲜香的馄饨汤、皮薄馅多的馄饨,鲜美的紫菜,好像也和小作者一起感受了馄饨那热气腾腾的别样滋味。通过文中的描述,馄饨“细腻的口感”真实可感,但“舌尖上的温情”却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因为小作者没有将“馄饨”与“故乡”关联太多,也就导致结尾的“思乡之情”格外突然,小作者应先对写作目的进行思考,究竟是写馄饨,还是馄饨背后的乡情?明确写作目的后再围绕其对文章进行修改。多多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