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说:“和小草比,我虽然没有齐纤巧,但我不会遭人践踏。”小草说:“和大树比,我虽然没有奇伟岸,但我不会遭雷被打。”富人说:“和穷人比,我是孤独的。”穷人说:“和富人比,我是寒酸的。”以上两种比法决定了大树和小草的一生是快乐的,而富人和穷人的一生是痛苦的。
在有限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比较呢?我们可以选择比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也可以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看看自己有没有不足之处需要提高。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崇拜别人,也不过度自卑或自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因为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而走向失败,有些人则懂得肯定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优点,因此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就像楚汉相争时,刘邦取得胜利后,他并没有高傲自大,反而谦虚地说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肯定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的长处,在团结他们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强大。而项羽则总是自视甚高,这让他失去了许多合作的机会,最终走向失败。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看到了我国的短处和别国的长处,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中华民族迅速强大起来。正如在大树和小草中,珍惜当下,努力追求心中的美好与幸福,而在人与人之间,肯定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更好地获得成功,使民族走向辉煌。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不足或遇到不幸时,我们更需要用这种比法。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成为那个盲人,那个瘫子,也可以想象自己比那个聋子,那个哑巴更优秀。这种比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别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却忽略了别人迥异的生命体验。我们应该掌握自己的能力和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艾。
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长处,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不断提升自己。这种比较方式不但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比较要以发掘优势为重,才能真正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