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一调,戏腔婉转,观台上磨开扇合,袖起袖落,将我引入这戏曲的深处。
儿时,只知父亲是热爱戏曲的,他总是在午后阳光下打开唱机,听至入迷时,不自觉哼上两声,手间动作颇富戏态,在我看来都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唱机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我不懂在唱些什么——也不想懂。后来上学后,父亲把我送进少年宫里学习青衣,我只幼稚得愤恨是他把自己爱好强加在我身上,学的满不经心还颇有怨气。
一次戏曲老师赠予了两张《红黎烈马》的门票,我与父亲一同前往,幕开,演员粉墨登场,挥挥水袖,理理衣襟,一开口便引来台下阵阵喝彩,在我耳中都变成了不堪的聒噪,看到后面竟睡过去。从这次起,我对戏曲的认知便是无聊聒噪,又令人昏昏欲睡。那课,我也再没去过,父亲每每开口唱戏时,我也不耐烦的打断。
大约几年,戏曲的影子再未出现在我身边。直到初段时间,我无意见在一档节目中听到一首戏控歌曲,是根据京剧《武家坡》(红鬃烈马中的折子戏)所改编而来,一曲毕,我仿佛深陷其中,感受到那王宝钊守在寒窑苦等夫君十八年的绝望经历,体悟到薛平贵对发妻的悔恨及歉意。这与我想象中的戏曲大相径直,这重燃了我对其的好奇。于是我自己买了张《红酿烈马》的票,故地重游,故戏重听。
锣鼓响起,台下霎时安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只见王宝钊扮演者踩着碎步缓缓上台,大家闺秀,兰花脂轻捻手绢,浓妆淡抹,抛下绣球,砸中薛玉贵,二人情缘也就此开始。
一十八载后的武家坡上,王宝钏已不再年轻,她从幕后放动身形,缓缓而出,一手执篮,一手微扶,每一步都那么沉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她全身素雅的蓝子,长长的线尾子,头上的银泡子,在凌波微步中,使人看得那么真切,透着一股孤寒绝望之气。她早已在等待中被生活压垮。薛平贵伪称是他自己之友,故意调戏以试王宝钏节操。王宝钏词气严正,顿时怒形于色,载指痛骂,愤愤而回。薛平贵遍回窑内详告真名,备述到后十八年之状况。叹息、哭控,让人心情沉重复杂,却饱含深情,苍劲而绵延不绝……
随着拖音结束,台下掌声连连,我早已眼含泪光,儿时看戏场景仿佛在眼泪光中重现。台上戏景相同,只是台下人的心境变了。我好像有点悟了为何父亲如此热爱这戏曲。戏扇折、水袖落,锦衣发冠,生旦净木丑,在同一戏台上演绎着不同时空的人生百态。他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故事,将国粹尽展现,将文化尽发扬…我在戏曲深处,回味戏曲韵味。
重现,不仅是我记忆中的戏台,更是将那时故事重现。江水汤汤,一头星古一头星今,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却依旧浩荡,这份浩荡,就是戏由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独特,语言生动,情感细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感染力十足。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