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糕飘香

三年级 叙事 967字
2023-06-04 09:31:09

过年的时候,陆埠的小伙伴送我一块糕,一块特别大的糕。它是黄色的,样子和蛋糕胚差不多,但却硬邦邦、沉甸甸的。他告诉我,这叫“耐糕”,是陆埠的传统糕点,余姚市区买不到。听说他要去陆埠学做耐糕,我也跟着去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聊着。原来耐糕吃了以后使人不觉得肚子饿,能耐饥,所以才叫耐糕,又因为“耐糕”和“年高”谐音,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所以陆埠人的年夜饭上总少不了这道点心。

很快,我们到了做耐糕的店。它在陆埠的一条老巷子里,店面很小,看起来很有年代感。店里的老爷爷拿出一些黄色米粉,我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粉?怎么是黄色的?爷爷笑着说:“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拌在一起,再加上黄糖水,就变成黄色了,这个米粉已经醒发了两天,做出来的耐糕口感肯定好。”我一听,吐吐舌头说:“啊,拌米粉就得两天,怪不得叫耐糕,这一定得有耐心呀!”

爷爷拿出筛子,让我们把米粉筛一遍,这样做出来的耐糕才不会结块。这个步骤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米粉是湿的,要不停用手揉搓才能筛出细腻的米粉。筛了没多久,我的手臂就酸了,时不时要停下来捏几下。到后来,我感觉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手了。

看米粉筛得差不多了,爷爷就让我们把筛好的米粉倒进一个木制的蒸桶里。我们把桶里的粉压平,然后用钢刀横竖交叉划方块。本以为这步很简单,但我们一划就歪歪扭扭,后来在爷爷的帮助下才顺利完成。最后我们在黄色的米糕上撒上红绿丝,这个点缀让耐糕的颜值提升了不少,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开始上锅蒸了,不一会儿,热气就升了上来,耐糕在水汽的浸润下一点点变深,一丝丝的米香钻入我的鼻孔,我忍不住舔了舔嘴唇。耐糕终于蒸好了,爷爷把它从蒸桶里倒出来,一块热气腾腾的大耐糕就出炉了。爷爷掰下一小块给我们:“快尝尝,刚蒸出的耐糕软糯香甜,口感是最好的,等凉了就会变硬。”

我迫不及待地把耐糕放进嘴里,轻轻咬下,哇!米粉的清香夹杂着黄糖的甜香弥漫了我整个口腔。它软糯却不粘牙,香甜却不发腻,松软中又带着一点点粗糙……这种独特的口感,让我忍不住再次掰下一块继续品尝。我一边吃,一边问:“爷爷,这么好吃的耐糕买的人多吗?”爷爷脸上笑开了花:“多呀,我们陆埠人每逢过年过节,上梁结婚,都得摆上一份耐糕,就算离开了陆埠,也经常跑老远的路来买呢!”

是呀,对于传统的坚持和对家乡味道的记忆,一定会让耐糕的清香永远飘荡在陆埠的老巷里……

教师点评:小作者对文章的叙述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开篇的引入迅速而自然:小伙伴赠予的特产勾引发了好奇,跟随小伙伴一同启程则拉开了文章的序幕。正文对“耐糕”的介绍全面而巧妙:收到“礼物”时简单描绘食物的外观特点,借着旅途的闲聊指出耐糕饱腹扛饥的特点,进而通过陪同伙伴参观学习来依序、深入地展现耐糕的制作过程、独特工艺以及口感味道。文章意在介绍这一独具特色的特产美食,也在用心的叙述下以探索美食的方式将其介绍,文章对“耐糕”进行呈现,也以先亮相、再说明、最后毫无保留地展示这一进程让它得到了呈现——文章因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可读性、吸引力极强,很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一些巧思,可换得许多妙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