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人是离不开食盐的,但是食盐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带着疑问,我踏上了探索食盐之旅——泉州市社科普举行的“走进泉港区山腰盐场”研学行活动。
一下车,我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盐田像天书一般铺开,海水在太阳的暴晒下已经析出了白色的盐,盐田底部是用碎瓷片铺成的,上面可见浅浅的海水,波光粼粼,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天空之镜”,别有一番“盐”色。在盐田的旁边有几堆白花花的盐丘,宛如一座座小型雪山,如果不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扑鼻而来,对于我这个南方人而言,还以为是真的见到了雪。
直到工作人员娓娓动听的声音传来,我才回过神来,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盐的制作流程一般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这片盐场被分割为无数个方形小格,每个小格都有两个进出水的小口,晨间将海水引入,晚间再排出。”
我一边听,一边向四周观望,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脚穿长筒靴、头戴斗笠的盐工正握着一把像锄头一样的工具在盐田里走来走去,我好奇地问工作人员:“她在做什么?”工作人员耐心地告诉我:“小朋友,那是在旋盐,手里那个像锄头的工具叫盐耙。你想试一下吗?”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过盐工手里的盐耙。
“好重呀!”我在盐工的指导下,吃力地拿起盐耙,有模有样地旋起盐来,盐晶顺着盐耙慢慢堆高,可是不到两分钟,我的手掌便开始出现酸麻感,额头上也流出了汗。我叹出一口气,放下盐耙不解地问:“为什么不用机器做呢?多省事。”工作人员解释:“为了保证盐粒不受污染,我们的结晶池是不允许机械作业的。”这时我也明白了工人的收盐工具为什么都是木头和竹子做的了。
随着盐工的忙碌工作,一堆堆盐山在盐埂上堆起。随后,我还参观了无污染包装车间。傍晚,我依依不舍地和盐工们告别,身后,那一堆堆盐山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晶莹的光。
当了一天的“盐”究生,收获还不小呢!以后我要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争当一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