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一一《端午》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为了捞救爱国诗人屈原举行“赛龙舟”:把粽子投入江中,是让鱼虾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遗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千年之前,屈子身沉汨罗江;千年之后,虽身形俱灭,可其精神随水东流从未逝去。我望着这江,似乎看到了千年前那个行吟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想,若是问我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屈原的一生,我认为这句应是比较恰当的吧。因为这句,他有了他心中要追求的理想;因为这句,他为他了的理想坚持一生:也是因为这句,他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的选择。或许,有更适合形容这位以身殉国的爱国志士,但我觉得正是因为他九死不悔,才有了他这令后人仰望千年却又充满悲剧的一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身贵族的您,当初应是有很多条路可以选的吧。
可一篇《橘颂》便告诉了世人您要走那条最难的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您生于楚国便一生忠于楚国,坚定不疑。当年您追求美政的道路应当很坎坷吧。可纵使沿路并无缤纷的芳草,只有一条荆棘从生的路您仍用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佩缤纷繁饰,不带一刀一剑,便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既替余以蕙攘,又申之以揽苣。”荆棘之路本就艰险,可小人谗言却更为难防。千年以前,您因“哀民生之多艰”而踏上美政之路,此路于后世的我们看来,一条利民利国的路,然而它独独不利贵族。明明做的都是正义之事,却因触及旁利益而被诋毁。
当君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脔怒”时,您是否会有那么点失望呢?不过,您可是“虽体解吾尤未悔兮”的人啊!志向又怎会因受挫而改变!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可惜一人之心终究不是万人之心,历史的车轮也不是屈子一人便可推动的。楚国破灭,有心改革也无处可改。最终屈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悲剧英雄。他携一身香草,沉于汨罗江中,不沾一缕尘埃,不染一丝浑浊。
华表一瞬,流光千年。屈原的故事流传至今,当年纵身一跃溅起的涟漪波及中华两千年,屈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端午,他留下的更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坚持真我的高洁品质,伟大诗人的浪漫情怀……
汨罗江畔呜呜声,犹闻屈子在行吟。志浩莫若忧国事,日月争光第一人。
端阳,最忆故乡粽香阵阵。芦花正茂的五月初五,照例是一家人团聚时,樵歌深处,总混杂着棕叶的柔濡和糯米的香甜。原本静然的屋檐下,此刻杯盏相碰,外婆刀刻的皱纹亦如波纹激滟,舒展开来,顿时,自己便有不知今夕何夕之痴!
让我最心向神往的,是全家围坐包粽子的幸福时刻。
外婆的手经了沧桑岁月的磨砺,早已如砂岩般粗糙,惟有拿起粽叶时,却平添了少女般的敏捷轻灵,烟火气息便于无边红尘晕染开来。
卷好粽叶的同时,莹白的糯米如素练从她指的罅隙漏入,将已浸泡得色如翡翠的叶筒灌成胖鼓鼓的锥形,绿素相映。蜜枣已然陀红,冷水中捞出,仿佛醉过的胭脂,和那花生一道,匀称有致地嵌入脂玉般的粽子里。
接着,外婆拾筷,探入敲开的鸭蛋里,轻蘸,再往粽子上一滚,便将如玉的粽米涂上几许琥珀色的浓郁温煦。粽叶一裹,再扎上根根马莲草,有味清欢便都束在了这玲珑小巧的粽子里。…水汽氤氲,斜晖漫笼之时,伴随着觥筹交错的朗朗笑声,粽子端上餐桌这时,外婆又会笑意盈盈地畅谈昔日泪罗江边踽踽独行的剪影,那浊世里纵身一跃的悲壮,波涟漪中镌刻的“亦于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年少懵懂的我,总会为屈子的命运颠沛而惋惜,却无法从他那天生灵巧的笔端,看出一二分属于历史的浑浊。
炊烟袅然升起,贴着清凌凌的水流向远方。一放难收的回忆中,总藏着那水墨白描的故乡,寥寥数笔却美蕴无限,月色浸苇,浮影若琉璃。那飘着粽香的岁岁端阳,也因揉合了亲情与团圆的暖意,醉人肠。
征鸿杏杏,流水茫茫。
童年飘零的粽香,是我永生难忘的美好,是我海角天涯难改的眷恋忘,让我的人生从此春风十里、花朝月夕,让惘惘亲情酸郁芬芳……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