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每到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
碧绿的外壳,尖锐的尾叶,圆锥形的身躯,摸起来格外坚韧。春季是竹笋盛长的季节,你会时不时遇上几根。几根竹笋剥壳削皮后,经处理只不过是原来的一半。
遇上竹笋,我们都会再去找找。如果数量太少,我们就会收起镰刀,让其长成结实的山竹,来年可继续。儿时回家时,遇上竹笋都会兴趣颇浓。在邻近的竹堆里来回寻找,时不时被竹刺扎到脚或划伤手。附近竹堆找完,如果数量多,就满怀成就感地告诉父亲,像得了零花钱的孩子一样。
首要是剥壳,笋壳硬邦邦的,还带着白毛,有些扎手,尾部还有尾叶,壳沿锋利还能刮伤手。父亲心灵手巧地从竹节处沿环形割去,竹壳成筒拔出。除壳后,再接着把又老又硬的割掉,随后父亲用熟练的手法将其切成片。
竹笋在锅里煮着,灶台烈火燃烧着,父亲在旁打着盹,时不时要叩下去。每当我遇上时,都会无声地帮他煮着,不一会儿他就醒了。凌晨一点左右他煮好竹笋,三四点就上集市卖,七八点就买着菜回来了。农村的东西是便宜的,竹笋也难以逃过此命运。但比起白菜,竹笋更赚钱一些。不过很难找到,工序也更复杂。
在回来的路上,看见了竹笋,碧绿的护甲,耸立在路旁,我摸了摸它,还是和以前一样坚韧。
竹,每当我看到风雨中你那清瘦摇曳的身躯,我的心中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竹笋每到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
教师点评:文中讲述了自己挖竹笋、剥竹笋、煮竹笋的故事,并进行了分层叙述,将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构思,还是具体到位的动作和心理细节,都值得同龄人仿效。但从文题、开头和结尾看,文章想写的应该是“破土而出的竹笋”,这就导致文章的写作目的不明确,因为挖竹笋、剥竹笋、煮竹笋这些事与“破土而出的竹笋”并无太多关联,小作者却将两个方面的内容杂糅在一起,这样的文章无疑有些有些不伦不类,严重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希望小作者能够明确写作目的之后再动手进行创作,避免之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