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了……”外婆一边吆喝,一边小心翼翼地端着热气腾腾的菜,一股笋香扑面而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
那是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山上有着成千上万的竹子,层峦叠翠。不同时节,孕育着不同的笋,宛如一个世外“笋”源,承载了我童年的欢乐。
每当谷雨时分,因为雨水的滋补,雨后的毛笋长得特别快!这个时候,外公都会约上我们去山里挖毛笋。看到一株株毛笋拔地而起,我甚是兴奋。有的露出了小脑袋,探出绿色的笋芽;有的害羞地躲在地底下,正和我们捉迷藏呢!还有的长得特别着急,个子都超过了我。外公说,这么高的笋我们一般会把它养成新竹子。外公是个挖笋高手,没一会儿就挖满了两大框,挑回院子,倒满一地。
忙碌的时刻到来了,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剥笋、削笋、洗笋,一颗颗毛笋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在水里嬉戏!看得我直流口水,忍不住咬上一口,脆脆的,甜甜的。洗净的毛笋放入大灶锅,用沸水焖煮、放凉、切片。每片的厚度要控制在2毫米左右,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好似蜻蜓的翅膀般晶莹剔透。最后把笋片整齐地铺在竹床上,在春日暖阳的洗礼下,变成了一片片鲜美的笋干。我们时不时还会嚼上几口,这就是我们的时令“小零食”。
夏日,满山的翠竹犹如一把擎天遮阳伞,挡住了炎炎的烈日;又像一把把蒲扇,扇走了夏日的炎热。每年暑假我都会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白天,我会和外公爬上屋后的小山,外公像扫雷一般寻找着鞭笋,由于外形像鞭子故而得名。它比较害羞,喜欢藏在土里,很深很隐蔽,一般人是发现不了的。挖好的鞭笋,外婆会将其煮成鞭笋汤,白开水中放入鞭笋,倒些酱油即可。蒸沸后静置灶台,待其温。早在山里玩疯的我,到家便端起它,咕噜咕噜喝起来,一口就是一碗,汤水顺着食道丝滑而下,感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特别解渴。别看食材很简单,味道可不一般。只有山泉水和大灶蒸煮才配得上鞭笋的鲜味。这就是我的避暑神器——鞭笋汤。
除了毛笋,鞭笋,还有冬笋呢!初秋,从地下茎上发芽,慢慢生长,至冬天才可以挖吃。与毛笋相比,冬笋的产量极少,故而特别珍贵。除夕夜一碗冬笋肉片羹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美食,笋中有肉,肉中有笋,犹如我们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
乡情,有时会沉淀,有时会淡忘,需要撩拨而复苏。笋的味道,就是撩拨乡愁、唤醒记忆的最佳使者!
教师点评:文章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不雕琢,不粉饰,只是娓娓道来,便自然有了一分“真实之美”,实属难得。本文切入口很小,通过写了家乡的特色美食——笋,以及笋背后的人、故事,体现了对家乡美食、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至于如何表现“笋味中的乡情”,小作者其实只是做了简单的“记录”,“艺术化的记录”。可是,读完本文,我们分明在感受到笋的味道之余,也体会到了亲情的味道、家的味道以及爱的味道,即便这些“深层意义”,小作者并没有在作文中明确表示,但它们包涵在小作者记述描写的那些画面中,包涵在文章的细节里,所以,文章中才会有那么多真实和真诚的细节,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读者读起来才会画面感极强。再加上文章清晰的条理,依次为读者介绍了毛笋、鞭笋和冬笋及相应的美食,让人在垂涎之余有着更好的阅读体验。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