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西于都长征渡口,这里松柏长青,石碑巍峨,贡江河面宽阔。
于都是一个容易让人想到红军故事的地方。此刻江风拂面,我不由得联想到80多年前那场倾城出动的动人送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大批苏区好儿郎踊跃参军,继而北上,从此留下一串永载史册的脚印,也给家乡的亲人留下无尽的牵挂......
在走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路上,我浮想联翩:忆起这片红色土地上多少风云变幻,心头终是热血难凉。就这样,转眼间,我们来到纪念馆。
在大厅旁的一面朴素的墙上,80双草鞋拼成了中国地图的模样,每一只草鞋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寄予着亲人对远征者深情。
大厅不大,参观的人们聚集在这里,脚步轻轻,神情庄重。往里走是通往二楼的楼梯,拾级而上。到了二楼展厅,一展锈迹斑斑的马灯吸引了我。我便抬脚走到马灯前,静静端详着。这时一名年轻的讲解员走了,过来,问我:“你对这盏灯很好奇吗?”我点点头:“嗯,我觉得他一定不简单,所以才会出现在这里。”“是啊!这可不是一盏普通的马灯,它见证了一段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开始讲述这盏马灯的故事——
“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妇女钟招子有十个儿子,其中八个当了红军。1934年10月,儿子们出发长征前,钟招子嘱咐道:‘一定要多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之后的每一个夜晚,他都坐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着儿子们回来。等啊,等啊,不觉间,十几个年头过去了。
“1949年解放军进驻于都。背驼眼花的钟招子在人群中仔细辨认着。结果含泪而归。后来他和两个小儿子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坟。他不再追问儿子们的下落,而马灯依然夜夜长明……直到1960年,钟招子带着深深的遗憾长眠与儿子们的坟旁。”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周围的参观者们听的屏息敛声,泪眼婆娑,有人甚至都哽咽了。国之将亡,民不聊生,一个大公无私的政党奋起来一直穷人的队伍出世,以救国救民于水火为己任。于是,多少母亲把子女献给国家,多少妻子把爱人送上战场。英雄的热血和父母妻儿的眼泪一起浸透了共和国的史册。
——所有的壮丽出发,都期待圆满的回归。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只难忘的歌……”在纪念馆外的渡口边,有人在排练《红军渡 长征源》这首歌。这是我们于都的孩子从小就会唱的一首歌。
我走出纪念馆,来到江边,轻轻的抚着贡江那温和的水。
于都县第二中学初二(9)班 王曦晨
(指导老师:段小凤 段荣香)